本书融原始艺术、神话、考古于一炉,体大思精,见解独到,文字起源研究别开生面。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艺术图片与相关神话,并一一作了解读,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本书后半部分重点讨论了前文字与汉字起源关系问题。明确提出汉字字符的传承性、字符演变的理据性是以汉字为代表的世界上所有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在很大程度就体现
《中国方言学报》是一本研究中国的语言和汉语方言的学术集刊,本期是第21届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学术年会(2021年4月济南)论文选编,个别重量级篇目是编委会特约稿。论文内容涉及方言历史层次分析,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研究,方言比较,以及方言音系报告等。诸如方言的特征和性质分析,方言词的来源及词义辨析,方言语法结构和表现形式,儿
根据词法模式类推创造词法词是当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特征之一。本研究基于构式理论,通过对当代汉语新产生的词法词的整理,全面描写并概括了当代汉语词法模式的形义组配特征。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从解词者视角构拟了词法词的词义识解程序,并结合认知理论深入探讨了词法词的词义识解机制;另一方面,从造词者视角分析了词法模式的类推构词机制,区
这是一部集大成的语文教科书,守正创新,内容丰富。编者认为,语言是语文的基础,写作是语文的中心,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和源泉,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因此,全书设置了语言、写作和文化三篇,共150多万字,堪称中国语文的母本,一书在手,语文在胸,既可以做大学语文教材,也可以做语文辞书,可为中等文化以上的广大读者服务。
本书是国家社科同名年度项目的结项成果(2017年国家社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7BYY118),于2022年7月通过通讯评审结项,结项等级为良好(结项证书号:20222259)。全书构建了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链,并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规律相结合,提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话语标记的难度体系,力图将语言研究的体与用结合起
本书以形音义三者互求的方法、运用古文字学和古音韵学研究的新成果,重新考察《说文解字》的注音释义,取得了新的进展:1.解释了《说文》中声符与读若、与后代读音的矛盾。2.解释了某些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问题。3.为文献中没有用例的《说文》的释义找到例证。4.对《说文》的疑难释义进行解释。
作者受称为“英语写作圣经”、多次登上英语类畅销书榜首的《风格的要素》的启发,思考多年写成适合母语为汉语的读者阅读的“中国版《风格的要素》”——《写作的规矩》。书稿运用语言学知识,深入浅出地指导读者如何写出“明白第一、描述副实、用词平易、前后连贯、符合逻辑”的文章。初稿完成后又经过数轮教学实践,反响热烈。本书针对以大学和
许道军,上海大学教授。冯现冬,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创意写作教什么?创意写作怎样教?创意写作如何学?本书精选上海大学许道军老师的十五堂创意写作课程,以工坊复盘的方式,尝试回答上述问题。课程涵盖故事、小说、影视、非虚构、自由诗和创意文案六种基本文体,结合经典文本与学生作品,从原理、技巧和工坊活动三个方面,深度解析“怎样
本书遵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创造的谚语文化观,立足中华谚语实际,从中华谚语文化的民族性、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视角探讨中华谚语与中华文化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示中华谚语蕴含的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突出中华谚语在构建中华共有精神文化上的突出作用。
本书立足当今时代的发展,从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出发,总结和反思自近代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积极借鉴西方文化自觉和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的有益经验,在深入分析我国的现实境遇和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文化自觉和打造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具体对策和措施。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不是一种自我命名、自我确认的纯理论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