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全面介绍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本学术文集,共收录译文与论文27篇。所选文章主要涵盖宁玛派的历史与教法两大方面,在历史方面,主要涉及宁玛派根本教法大圆满的起源与发展,其中以根本续《秘密藏续》为线索开展出宁玛派的思想、文献、传承的流变以及该派与藏传佛教其他派别之间的互动交流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宁玛派的代表性人物、寺院及其在
本书汇集了陈高华先生在1979年至2018年有关元代佛教的文章20余篇(2000年前6篇,2000年后14篇),是陈先生关于元代佛教的重要思考。书稿或在著名刊物如《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上发表,或见于大学学报、集刊。这些公开发表的文章,有对元代佛教、元代江南佛教概述性的论说,也有诸如《元代
本书首次完整地考察了僧安道壹的籍贯丶出身寺院丶生卒年丶一生刻经的顺序丶分期丶书法艺术成就丶在书史上的地位,以及僧安道壹的佛教信仰倾向,详细考证了与僧安道壹刻经有关的寺院及刻经规模形制与具体年代。是目前研究僧安道壹最完备丶最扎实的一本专著。作者自一九八六年以来,积三十四年田野考察之功撰成。
本书是研究唯识学思想的系列论文集,自2012年出版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佛教唯识学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包含心性、认知、心理、逻辑等理论,是印度大乘佛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系统翻译介绍唯识学,奠定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基础,自此唯识学在中国扎下了根。中国唯识学构成佛教唯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佛教学理的发展影响
肇始于印度的佛教东传至中国,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华文明演进史的关键一环,“慈悲”即两汉之际随佛经汉译进入中国文化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与儒、道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不断对话、调适和会通,最终成为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慈悲”则融入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外化为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艺术
《元代白莲教研究》对白莲教的产生、渊源和教义、传播和演变、被禁和复教,以及与明教的关系,与弥勒净土信仰的关系,与元末农民战争天完红巾军、大宋红巾军的关系,与大明国号的关系等问题皆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对著名史学家吴晗《朱元璋传》、《读史札记》中的相关观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本书论从史出,视野开阔,逻辑严密,文字洗炼,实为具有
《净土日诵集要:净土五经一论》是一部古籍整理作品。《净土日诵集要》系列图书,是以净土经典为主的系列文献,通过甄选常读常诵的经典,整理集成一套,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净土五经一论》:净土经典达数百种之多,而净土宗根本经典的择取与定局,绵延千余年。从隋唐始,《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三经每常并举合刻
《净土日诵集要:净土五经日诵集要》是一部线装本古籍整理。《净土日诵集要》系列图书,是以净土经典为主的系列文献,通过甄选常读常诵的经典,整理集成一套,以满足大众的需求。昔莲池大师曾辑集《诸经日诵集要》,择取经典精华,汇成一册。大安法师辑录《净土五经日诵集要》辑录《净土五经日诵集要》。此集要中,《佛说阿弥陀经》与《楞严势至
《大宝积经》是一部古籍整理。唐菩提流志编译,广吉点校,全书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共分5册,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该经的大部分单会译本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已陆续出现,直至唐代,菩提流志编集旧译本二十三会,并新译二十六会,历时七年(七〇六年至七一三年),才将全经首尾完具。此次重刊《大宝积经》,全文以《高丽大藏经》为点校底
本书稿以“一人一路一传奇”、“一寺一塔一典范”、“一法一宗一祖庭”、“一译一脉一传承”、“一城一刹一宝藏”为单元,以丝绸之路和世界文化遗产为背景,以玄奘法师和大慈恩寺为线索,讲述玄奘取经、译经、开宗立派的故事,以及奘门弟子、大慈恩寺及大雁塔的沿革修缮、历史文物遗存、历代高僧以及法相唯识宗在日本、朝鲜的传播等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