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信仰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普陀山逐渐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根本应化道场,并形成一山特起万山朝之观音道场信仰格局。 本书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哲学、宗教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研的方法,将普陀山佛教放在中国佛教历史演变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从普陀山开山开始,以观音信仰第一圣地的形成为思考焦点,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为弘扬翻译精神,促进中外文明互学互鉴,郑重推出“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该文库有着明确的追求:展现中华翻译家的经典译文,塑造中华翻译家的精神形象,深化翻译之本质的认识。该文库为开放性文库,入选对象系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翻译家,每位翻译家独立成卷。本书是“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之一,所选翻
本书稿“贡唐·丹贝仲美文集”共11册,根据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32开版《贡唐·丹贝仲美文集》第1-11卷修订出版。书稿为古籍文献,原文献成书于18-19世纪,收录《贡唐教诲》《水树格言》《随笔漫谈》等192部著作,内容涉及藏传佛教理论、宗教哲学、藏族传统文学、人物传记、寺庙清规、语言文字、语法修辞等文化多领域,是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对佛教的起源、流变、传入中国等重要方面做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分析。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全集》由资深美术史论学者、山西大学张明远教授主编,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全集共收录山西境内由唐至清56所古代建筑中保存的数千尊彩塑,以高清大图和线描的形式华美呈现,并由著名美术史学者对其空间布局、数据、服饰、塑造技艺、时代特色等进行详述、考证,是目前卷帙最大、收录山西古代彩塑最多、考证最为赅博的大
《般若经》与东亚佛教——2017年中日佛学会议论文集一书稿,作者是张风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士。专业研究方向为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和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研究。系2017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日佛学会议论文汇集,收录了与会专家学者对《般若经》与东亚佛教
本书是日本禅学和禅宗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巨著,被誉为禅学思想史研究的杰作。作者根据汉译佛教经典和中国佛教著述资料,从准备时代、纯禅时代、禅机时代、禅道烂熟时代之前期、禅道烂熟时代之后期和禅道衰落时代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禅学从南北朝至清初逐渐形成、盛行和衰落的演变历史,指出了禅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禅法特点。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韩廷杰研究员关于印度佛教历史的专著。全书共十三章,从佛教起源时的印度社会背景开始,描述佛教起源、基本教义、典籍的形成、传播发展、部派分裂、主要教派、消亡以及近现代的状况。全书脉络清晰,史料充足,兼顾学术与大众,通俗易懂。该书作者对该学术主题进行了长期而扎实的学术积累与深入研究,本书稿有
《敦煌佛教社会史研究》是一本敦煌佛教社会史的学术研究专著。全书将敦煌3—10世纪的佛教活动置于敦煌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上敦煌佛教文献的社会性质、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社会功能、敦煌僧团的社会作用、敦煌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从敦煌看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进步用途等方面的探讨,论证历史上的敦煌佛教是社会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