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鲍德里亚的三篇文章,分别是《狂欢节与食人族》《恶会腹语》以及《为何一切尚未消失?》,讨论了现代世界霸权问题。
把靠前手的康德交给读者,始终坚持从康德哲学德文经典原著出发的基本原则,试图首先对康德哲学的重要概念、术语、范畴、定义、命题的出现及其使用,进行很好忠实于德文原文的搜索、排查、摘录;然后,再进行集中分类、比对,既抓住康德对概念本身的明确界定,又抓住康德通过概念使用而对概念的交代;然而,逐一予以仔细辨析,衡轻重,剔除芜杂,
《从笛卡儿出发》按主题进行编排,交织着笛卡儿思想的发展全过程,解释了笛卡儿思想的成因。本书完整地呈现了笛卡儿哲学的主要内容,集中讨论了笛卡儿的主要著作《*哲学沉思集》以及笛卡儿进行哲学探索的基本方法论。本书还从笛卡儿所受的影响以及笛卡儿所产生的影响两个方面介绍了笛卡儿思想形成与演变的历史,是初次接触笛卡儿哲学的读者理想
《解读欧陆哲学(中文本)》哲学,就是爱智慧,这种智慧会使我们的人生富有价值。这本小书的核心即是希望将哲学置于文化生活的核心,进而复苏对哲学*古老的定义对智慧的热爱。本书从两百年前的康德谈起,对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大家一一道来,系统阐述了欧陆哲学的历史演变、主要特征及其与分析哲学之间关系的来龙去脉,解答了大家心中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编的连续出版物。已经出版了3期,本次签订合同为2017年至2020年共计8期的合同。主编黄裕生,男,1965年11月生,福建省平和县人,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
《罗素的世界结构理论研究》以英国哲学家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学说为研究主题,以他对世界结构的两种看法——事实结构和序列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为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事实和逻辑原子、逻辑构造和感觉材料分别构成了这两种世界结构的核心要素。 《罗素的世界结构理论研究》围绕这些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罗素试图结合逻
本书以自建的英文版《维特根斯坦选集》语料库为基础,尝试性地探索学术语篇和语言哲学相结合的全新研究路径,运用语言学范式深入分析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的概念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比维特根斯坦与索绪尔以及维特根斯坦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验证其语言哲学思想的历史流变,较为清晰地勾勒出这位哲学巨匠的思想轮廓。
本书的这些书信集是精心挑选出来的,部分地具备了自传的性质。因为这些书信提供了伏尔泰在世时生活习惯的*好肖像。它们不仅展示了他独特而非凡的智慧,也描述了他的爱恋和狱中生活;记载了他患天花后的康复过程,还有他为情人之死的悲痛欲绝之感;他晋见国王,他为人伸冤,他抨击非人道的法律,他贬低莎士比亚,还有他对切斯特菲尔德由衷地赞赏
德勒兹和阿多诺,是二十世纪、尤其是战后时代有影响力的两位哲学家。《建构与否定的博弈:德勒兹和阿多诺的差异逻辑比较》是二人哲学中的差异逻辑思想的一个比较研究,主要着眼于这两位截然不同的哲学家是如何试图挣脱同一性的基始性以及他们追求自由与创新的方式。这正是他们所共有的差异逻辑。但在两位哲学家那里,这种共同的逻辑被表现为两种
“一七六六年的卢梭”是一个分析诸多可能性的起点。他是旧制度、启蒙与革命时代的人,一个科学、迷信与伦理边界上的孤独者。生前他在变形,从启蒙哲学家到浪漫派,去世后又有两个形象,一个是生命意义的,一个是政治意义的。卢梭是现代解释学的变形体,他的故事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版本。卢梭的变形源于新旧之变所造就的民族心理困境,制度、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