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932年。在该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马克斯·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该书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以毕生精力研究创作的划时代著作,内容博大精深,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固理论基础。当今学习和研究《资本论》仍有重要意义。《资本论》全书三卷共两千多页,为帮助初学的读者理解全书的逻辑结构和内容要点,林兆木同志在长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
毛主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每一个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本书稿以饱含深情的文笔记叙了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在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交集及感人故事,再现了有血有肉的平凡故事和流露真实情感,彰显了伟人的卓越才能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本卷属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书信卷,摘取马克思和恩格斯1860年1月至1864年9月之间的通信,共计355封。附录里摘取了燕妮致马克思、恩格斯等的信件,共计31封。本卷的整体线索如下:1.在1860年始,马克思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第二分册。期间,和恩格斯一起,密切关注美国和俄国日益迫近的革命危机。后,在1860年1月底至
主体虽然诞生于西方启蒙运动当中,但真正激发人们思索主体性问题的机缘却是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主义经济鼎盛时期由奴隶造反运动所导致的社会和政治危机。本书分别讨论了1848年前后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的影响之下对无产阶级共同体的构想,其对法国二月革命中小资产阶级共同体的批判,以及亚洲知识分子群体基于本国的革命需求在《共产党
本书系统梳理和摘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各自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时所阐述的关于文明的观点,以期对广大学者在研究和思考文明现象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马克思、恩格斯论文明,列宁论文明,斯大林论文明,分别摘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文明的相关论述。
本书指出,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非洲来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完美的分析工具,正是马克思主义让人们看到黑人社会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快速成长、重叠共识和相互关联的条件。通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者揭示了现代黑人世界的现实境况。作者指出,为了更好地分析黑人的困境,人们需要把现实问题置于一定的历史和资本主义背景下。
本书从伦理学角度对“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进行归纳;借鉴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构建包含在地化和去地化两大核心过程的空间的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此框架分析资本的循环过程、转型期的社会运动、政府的企业化和土地利用政策,指出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和空间正义是顺应中国实际需求的历史选择。
毛泽东一生与诗词结缘,和书法相伴。他用经天纬地之手,顶天立地之笔,把玩祖国的大地河山,诗情画意满天飞,笔花墨雨随地走。投入诗情画意的情怀,走进笔花墨雨的世界,我们会感悟到,在那诗词和书法的背后,有好多仰之弥高,动人心弦的故事。本书按伟人毛泽东诗词书写的时间顺序,在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前提下依据文献资料发掘在毛泽东诗词和
列宁传记。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他领导的十月革命不仅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更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本书以时间为序,用生动的文字展现出列宁如何从一名好学聪慧的少年成长为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领袖,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了其奋斗而不平凡的一生。罗范懿,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院长,国家二级作家。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