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艺术语言的视角,关注艺术对象区别于其他物品的独特方面,即它们的视觉特性。根据媒介的类型对视觉艺术作品进行归类,粗略分为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园林、建筑、影视等。本书主要研究绘画、工艺美术品、园林和村落等视觉艺术作品,包括古代和现当代、东方和西方、二维和三维的艺术事象,采用历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研
《艺术学界》是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大型艺术理论学术集刊,每年出版2期,每期约25万字,分别于每年6月、12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该著以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为主要特色,同时兼及艺术学其他一级学科,力求站在学术前沿,集中反映观点新颖、资料性强、较为深入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艺术前沿课题、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
自1949年9月25日创刊以来,《文艺报》一直密切关注文艺创作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发现文艺创作新动向,是新中国文艺的重要理论评论阵地。该文丛共9卷,分理论思潮2卷、文学评论2卷、艺术评论1卷、儿童文学评论1卷、外国文学1卷、作品1卷、对话卷1卷。艺术评论卷精选了《文艺报》70年来刊发的艺术研究及影视、舞台、音乐、美术等
本书内容按字母顺序从A到Z编排,介绍了不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知识:从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再到室内设计,从图案、到色彩再到包装,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精美的插画和草图将概念可视化,帮助读者理解每一个概念,获得对设计的整体认知。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讲稿,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铺展开来。历史不是静止的,美术馆收藏的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勃鲁盖尔与李公麟对望眼前的麦田,维米尔堆砌起凝结层的魅力,印象派在百年后将沙龙绘画挤至次席……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没进过大学,古人更不消说——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再完美的规范也无法包容千差万别的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凡·高,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奇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他们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作品亦然,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三季的讲稿,作者寻访意大利教堂、修道院,聚焦凝固于墙上的湿壁画。“文艺复兴三杰”常被比作高峰,作者却将“次要作品”与它们的创作者娓娓道来:“大名鼎鼎”的乔托与师傅“牛头”契马布埃,落拓不羁的马萨乔与气息高贵的马索利诺,可敬的乌切洛与可爱的老利皮,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弗朗切斯卡与美第奇-里卡
本书分“事件”“诱惑”“逃逸”“光晕”及“附录”五个部分,论述了《中国好声音》《舌尖上的中国》《非诚勿扰》《江南style》、广场舞的创意及内容设置,分析了其火爆、吸引公众眼球的原因;讲述了海淀“五道口”街区的新变化、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理念与特点;分析了“双十一”购物节人们的心理与心态、莫言的文学创作之路、雷锋日记的写作
来源于平面、色彩和立体的“三大构成”的形式原则始终是设计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本书力图在此基础上将形式法则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从平面、色彩和立体三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具体的艺术与设计经典作品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论述,使学生从中领会到形式语言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规律,为其顺利进行设计专业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本书可供高
在以国际互联网为引领的媒介融合新时代,艺术学理论究竟何为?艺术学理论的学术研究应该走怎样的探索创新之路?为此,本辑《艺术文化评论》着意于推动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进一步拓展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新视域、新方法。《艺术文化评论》将遵从传统,回到对于中外艺术学理论传统的梳理,包括艺术史学和史料学的建设;回到从人类的艺术传统中寻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