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诗集。《那些痕》的“痕”,就是诗人在数十年生活经历中所耳闻目睹的风景风物与人情世故,就是诗人特别熟知的社会世态的岁月划痕。诗集每一辑的取材各有侧重,在每一首诗的具体创作过程中,景、人与思绪,并没有截然地分割开来,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景”、“人”一类原生活的“痕”,只有通过“思绪”化的比拟、附会、通感与融
本书共分十个板块:老家味道、乡村岁月、留住乡韵、乡里乡亲、山水故园、乡情悠长、古韵芬芳、脱贫攻坚、乡村新貌、新曲吟咏。主要内容包括:一钵汤开启的仇犹夏日;烤红薯的味道;盂县张大虎月饼;山药蛋饼子;煎油;鬼拾翻等。
本书是青年女诗人木石的个人诗集,收录了她近七八年间创作的诗歌一百余首。其中有对大学生活的记录、对逝去的恋情的探究和追问,对人的生存处境的探询等。这本诗集充溢着青春的气息,定格了诗人木石在流沙般倏忽即逝的时间中的点滴思索、生长姿态和内心记忆,是作者从青春走向成熟的备忘录。全书分为四辑,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点滴细节
诗人于海棠的一部诗集,收录诗人多年创作的诗歌约200首。于海棠写作多年,是一位风格突出因而辨识度较高、较为成熟的诗人,这部诗集里的诗,或者直接写自然草木、节令变迁,或者写诗人在季节更替中的心境变化,或者写诗人与父母家人的关系,都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静谧沉稳的氛围,诗人对所见之物、所经之事,投注以饱满的热情
本书是贵州诗人末未的一部诗集,收录诗歌一百余首,分为“万物慈悲”“扶锄听风”“种瓜得瓜”“天地有节”四辑,主要写作者在菜园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大致来说,这些诗以具体的事件(种菜、浇水、巡园、补漏),以文雅的词语和修辞(主要是一些有古典意味的词)来托物言志,观照自己的精神,表达诗人对一种理想的生活、洁净的精神的追寻。
本书是诗人黎阳的最新诗集,收录其诗作一百余首,全书按照诗歌所写内容与风格分为四辑:山河录、草木篇、时光书、穿云简。诗人在生活之光、心灵之光之后,在更为宽阔的历史场域中寻找被掩埋与遮蔽的时间之光,与历史对话,使用当下的词语,去擦亮历史的镜像,并以此照亮人间万象。他善于以古典的诗句为题,嵌入大量古典性的意象和词语,书写现代
本书是东方市诗词学会组织编撰的一部诗词选集,旨在记录地方诗词成就,弘扬古诗词传统。书中收录古今三百多名诗人词人近两千件作品,所选诗人词人均与海南省特别是东方市颇有渊源,所选作品同样极具地方特色,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几十年来东方市地方诗词面貌。全书共五卷,前两卷收录古今外地诗人歌咏海南的格律诗词作品,第三卷系东方市本地诗人的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200余首诗词。书稿分春韵篇、夏韵篇、秋韵篇和冬韵篇四个部分,讲述了当地及周围乡镇在新时代发展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把个人的视角和饱满的情感置于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挖掘和探索,记录城乡变化,礼赞新农村,歌颂新时代和敢于挑战、敢于逐梦的人民群众。书稿配以彩色图片,更生动、真实的展
本书是目前尚未行世的一本描述19世纪前半叶杭州饮食生活的诗集,上卷收诗170多首,歌咏了作者家乡杭州的多种食品,是研究杭州乃至江南地区清代饮食的重要资料。通过对作者生平的考证,稿本的流传梳理,确认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稿本确为施鸿保亲笔所书。现存《乡味杂咏》上卷收录美食172款,每款都以七言绝句记录,内容包括食材、烹饪制
本书是以风谣体形式为主体撰写的诗歌小集。针对当今格律诗没落,自由体新诗风行却不登大雅之堂、难入民众之口的现状,作者独辟蹊径,继承汉唐以来的古风、乐府和民歌传统,采用风谣体抒写个人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歌颂祖国山川风物,凭吊历史,品物言志,真切地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历史与时代的独特思考,展现了较为广阔的社会风貌、鲜明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