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哲学文丛》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任继愈哲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研究成果,汇编了任继愈所著所有关于哲学的论著,补充了以往文集或单行本所未能收录的论著;编者对这些论著重新分类,使分类更加合理,同时认真校勘,改正谬误,使文字更加准确。《诸子哲学编》系《任继愈哲学文丛》的一部分,分为“先秦诸子”“汉唐诸子”“宋明诸子”
本书是安伦教授历时六年研究《老子》的中英双语译本。作者花费六年时间考核对比了仍存世的300多种《道德经》版本,其中包括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和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简本,据此修订出一个新文本。因为其中对存世文本中的大量错误都根据翔实的依据做了修改勘正。该文本原载于作者论述老子和《道德经》的专著《老子指真》(北
本书是高敏的一部关于论语疑难词句的解读,是作者对《论语》的古籍整理。本书将各则疑难词句分为“异解”和“新诠”两部分:“异解”部分展示各家的不同解释(多为笔者认为欠当的解释);“新诠”部分,运用训诂法和文献证据法,正定出确切的解释,既有笔者新见,又有充实的文献证据,希望能得到学界的认可,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论语》,是最值
本书是作者对清代儒学进行长期研究的成果总结。全书对清代儒学的研究,着重于清代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中期乾嘉汉学的全盛、晚期儒学的更新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全书不仅从清代社会文化变化的特点出发,详细指出了不同阶段各具特色的学术特点,而且通过对清代儒学发展变化特点的阐发,指出了清代儒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儒学的思想本质出发,主
本书用故事的形式来阐述《周易》卦理。周易六十四卦对应六十四个故事,本书为先期完成的第一部分,收入三十卦对应的三十个故事。在每个故事中,作者首先根据一卦的自然象和人物象,设计出自然、社会、家庭环境,以及故事中的人物;然后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内心的刻画,对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关系中矛盾、冲突典型事例的描述,以及符合事物发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解读》包括道德经原文(王弼版)、译文、注释以及释义四大部分。基于少年儿童阅读的需要,特意为原文和译文加了拼音,也有助于外国友人认识汉字,正确理解文意,从而达到
本书对历代公孙龙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并对重要的著述择取其要点进行了撮录与介绍。本书主体部分包括五编内容,分别为“民国以前公孙龙研究文献”“民国时期公孙龙研究文献”“新中国前三十年大陆地区公孙龙研究文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地区公孙龙研究文献”“港澳台地区公孙龙研究文献”。主体部分之后,附有“国外公孙龙研究文献”。
本辑共收文章36篇,包括18篇子学研究论文、6篇《子藏》工程相关的文章、6篇与新子学相关的文章,及书序、书评和其他文章。除了针对《老子》《庄子》《韩非子》等某部子书的研究,也有从宏观层面思考子学研究现状的文章。如《诸子学与中国哲学对话录》,是郭齐勇、景海峰、陈少明、吴根友、方勇、刘丰六位学者关于子学研究的对谈,触及学术
该书从汉唐《论语》注释的学术背景、各种《论语》注释对前代《论语学》的继承与更易、各种注释特色及影响等方面入手,全面展现了汉唐时期《论语学》发展的各种面向。作者在广泛掌握原始材料的情况下,对此前未有或较少涉及的话题作出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如:东汉时期经学化的发展历程、魏晋时期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西晋十六国时期政局与郑玄《论
儒家文化的价值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