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大学通识教育教材。本书通过导读,展示孔子作为一个文化巨匠、失意官员、模范教师、性情中人、快乐达人、孤独长者、众矢之的的方方面面。不同于其他《论语》书籍都是按照原有的内容章节讲解,本书打破了原有的篇章结构,按照主题来编写。内容结合原著研读探讨《论语》中的各个话题。本书旨在加深读者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理解,更好地帮助读
本书是李长之先生写给青少年的一本通俗读物,将孔子一生的基本轮廓为我们勾画了出来。全书七万余字,却有着多达239条脚注,几十种引书,可见作者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本书有着一种叙事诗的味道,尽量客观地讲述了孔子的生活,但是作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讲述之余也会发表三言两语的评论,其中不乏精辟之言。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是一本非常
《觅圣记》为韦力先生觅系列力作,乃为纪念孔子逝世两千五百周年而作。本书运用实地寻访与文献钩沉相结合的方法,讲述了孔子和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行迹,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呈现了作者寻访中所见的历史遗迹,同时通过严谨的考据,对历史文献中与孔子相关的记载进行爬梳整理,全面、细致、独到地展现了孔子的生平,堪称当代的《孔子圣迹图》。
本书是1987年出版的《老子他说》上集的续篇,前者是南怀瑾先生讲解《道德经》课程的前二十六章结集,出版二十多年来读者催问下集者络绎不绝,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印行,直至2007年南师落脚太湖大学堂,开始指导整理下集书稿,因内容包括部分上篇及全部下篇,故特定名为《老子他说续集》,总括上集和本书,合为老子《道德经》一书的全
本书依循工夫论这一进路,以湖湘学派为个案,从湖湘学派自身思想的脉络,及与其他学派的学术交往,展示了道学家们对性情问题的思考。由此,宋明道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一系以伊川、朱子为代表,主张下学而上达的工夫论;另一系则以明道、五峰为代表,主张上达而下学的工夫论。通过对道学脉络的重新梳理及相关具体问题的处理,从
本书以近代《庄子》研究和阐发实际为基本依据,融合中国古典美学传承特点与西方现代阐释学理论,重点考察近代学人在古典美学传统、启蒙思想生发、中西学融合等不同学术背景下,评点《庄子》时所作出的义理阐释、个人著述中对庄子美学思想的论析,以及相关创作实践,厘清近代《庄子》阐发线索,总结庄子美学阐释成果,关注庄子美学在中国近代美学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翻译需要将自己置于文化传播语境下。四书英译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不同背景的译者因其不同的历史使命和翻译目的,产生了不同的译本。不同译者各具特色的四书英译活动,以其不同类型的译本,满足了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与期待。《基于语料库的四书英译研究》基于语料库建设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四书多译本的语体特征、
本著以唐代的政治制度、儒家经学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为宏观视角,对唐代文儒文风的形成和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著认为,唐代文儒多以复古为取向,由初唐文儒的重儒尚用,到开元文儒藉艺文礼乐润饰盛世,中经安史之乱前后杜甫等用诗文揭露现实,再到韩愈、柳宗元等人及晚唐文儒的明道、讽世之文,文学的功用目的越来越明确。唐代文儒所秉持的通
本书是著名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写给中学生和初学者的《老子》普及读本,已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全书除前言和《老子》导读之外,依《老子》篇章分为八十一章,每一章包括导读、原文、注释、译文、点评五个部分,简明扼要、明白晓畅地对中华文化重要典籍《老子》进行注译和解读。陈鼓应先生自20世纪
本书为《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丛书》之《著作编》之一。为《周易注疏校勘记》稿本及誊清本,清李锐等撰。阮元对惠栋等学者擅改《周易注疏》文字,时有不满,故取唐宋元明经本、经注本、单疏本、经注疏合本,雠校各书同异,属元和生员李锐笔之,为书十卷。分任者李锐完成对校初稿并作修订,严杰校补调整,段玉裁批校,孙同元复核,并有少量增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