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解答“四个讲清楚”的重大历史与现实课题,深入做好“两个结合”文章,全面加强儒学思想文化研究,及时有效地回顾、总结、前瞻,我们将孔子研究院部分特聘专家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访谈演讲文稿、著作摘录等予以汇总,结集为《尼山儒学文库》(首辑)。这些专家中,有山东省特聘儒学大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
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文献承载的是中华古圣先王之道,是揭开中华上古文明之谜的一把钥匙。人们研读儒家经典文献、解读古圣先王思想,核心要义是要获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智慧。历代学者阅读的儒家经典基本相同,但从中获取的智慧却不尽相同。除学者的个性差异之外,最主要的是不同时代的人们面对的社会问题不同,所开出的解决
本书以魏晋时期学者王弼注解本《道德经》为依据,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带给读者一部更加立体鲜活的《道德经》。同时,作者结合形象生动的例子进行逐章逐句解读,重点讲解《道经》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贵德”“反者,道之动”、《德经》的“以下为基”“大象无形”“福祸相依”等核心思想,力求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让读者全面了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篇幅不长却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内容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本
书稿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提出由于中华文明诞生路径的特殊性和典型农耕社会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在西周时期就确定了人本主义并形成封建一统;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生活地域固定,儒家文化就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理论性表述,可以说,中国人就是天然的儒者,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历史的选择。由此,书稿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在《身心修炼:儒家传统的功夫论》中,彭国翔教授对于中国儒家哲学在过去两千五百年中倡导的通过身心修炼以成就理想人格的各种修身方法,进行了全面、细致和饶富启发的分析。有鉴于古希腊和罗马哲学家将哲学作为一种旨在自我转化的精神修炼,彭教授不仅提供了对儒家传统全新而透彻的解释,更以启人深思的方式突显了儒学和西方古代哲学之间的重要
《宋明时代儒学思想之研究》由宋学部分和明学两部分构成。宋学部分从新儒学的出现到宋学后期朱熹集宋学之大成,完整地论述了宋学的发生发展的思想史过程,展现了完整的朱子学风貌。明学部分从宋代的陆象山心学开始,论述了阳明心学的渊源。其次论述了以前很少有人研究的元代儒学,认为元代儒学大致按照陆学的方向发展而来,衔接明学。然后根据前
本书以湖湘学派的体用思想为考察对象,意在通过全面梳理湖湘学派有关“体”“用”的论说和深入分析其体用思想在儒学各个方面的运用和表现,以如实、确切、系统地展示湖湘学派体用学说的背景与理路、旨趣与关切、意涵与特质、价值与限度等内容,由此阐明贯穿整个湖湘学派儒学建构的核心洞见、思想架构、思维模式和学术方法,希冀进一步深化对湖湘
本书中作者按时间顺序,非常系统地讲解了孔子一生的轨迹,翔实生动地勾画出孔子的一生,也把《论语》打乱顺序串讲了一遍,让我们理解了很多原本不理解的章节。此外在本书中还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个“人”的方面。在大家的印象中,孔子作为“圣人”被高度的神化了,在这本书里,孔子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亲人朋友,在这里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