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除导论、前言、后记外,共收录了15篇专门研究蒙古国著名胡尔奇、诗人、史诗演唱家、戏剧演员罗布桑说唱的《宝迪莫日根罕》论文。第一部分收录了关于罗布桑胡尔奇说唱的《宝迪莫日根罕》语言文化研究的四篇论文,主要研究了《宝迪莫日根罕》的语言特征、汉语借词、箴言、乌力格尔套语等。第二部分收录了关于罗布桑胡尔奇说唱的《宝迪莫日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1世纪以来二十年间对儿童文学发展的思考和评论文章,展现了从新世纪到新时代的儿童文学的面貌、脉络与内涵。本书包括五辑,分别是《沸腾的边缘》《沉淀之后的澄澈》《在单纯中与丰饶相遇》《像鸟儿一样轻但不是羽毛》《唤醒与点燃》,是一部关于成长、阅读和儿童文学的作品集。本书对典型作家、典型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与阐释
中国现代新诗期刊是现代历史上公开出版的发表中国新诗的专门性的期刊杂志。发表于新诗期刊与报纸副刊上的新诗作品在文献学的意义上属于“初刊文本”,往往能够展示新诗创作最初面世之际的原始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现代新诗期刊集成》对1919—1949年间出版的新诗期刊进行影印出版,通过多方的搜集补配,收录了如《北风诗刊》
个人学术专著。本书着眼于北朝民族融合与文化互动,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其一为“整合与延续——五胡十六国的文化建构”,讨论了崇佛兴教在五胡政权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十六国北朝儒统延续的问题。其二为“武功与文德——北魏民族融合的进程”,分析了北魏民族融合的进程中,汉族士人的努力及影响。其三为“异域与中原——北魏民族身份
本书把全部汉译佛典都视为文学作品,但由于三藏经典内容广博,自然不可能采用逐一检讨之方式。因此,目前设定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四个方面:一曰佛经汉译史及相关问题。二曰汉译佛典文学的宏观观照。三曰三藏经典文学之研究。四曰汉译佛典文体类别及其影响。
本书以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的作者及作品为叙述对象,突出佛教徒的文学及诗学成果,兼及文人的佛教写作。第一章绪论总括全书内容。第二章隋唐五代佛教布道者的诗歌。第三章隋唐五代敦煌佛教韵文,涉及敦煌佛教诗偈、佛赞、歌辞等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第四章隋唐五代僧诗,主要围绕皎然、贯休、齐己三位隋唐五代的代表诗僧展开论述。第五章隋唐五代文
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汉之司马相如、扬雄,唐之李、杜,宋之三苏,明之杨慎,清之“绵州三李”,耀眼璀璨。巴蜀诗歌一脉相承,与辉煌的诗歌创作相对应的是愈渐成熟的诗学著作,从汉代开始,巴蜀文人就颇为重视诗学评论,诗学文献更是层出不穷,这些诗学文献最初散见于文人们的别集中,后来,更有专门创作诗学著作者,宋有王灼之《碧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学界研究偏重学理性、专业性,成果汗牛充栋。本书作者周淑兰有意模糊考据、功业与激荡的历史风云,转而从情感需要与个体生命关怀的角度,带着你回味文本细读带来的快乐,解码一份文学秘图,领略不一样的三国故事,探寻那些作者都不曾察觉的深沉情感与人生况味。
宝卷是一种按一定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源于唐代佛教俗讲,产生于宋元,明清年间盛极一时,后日趋式微。现今仍活态传承的宝卷呈一片(江浙沪吴方区)、一线(河西走廊)、若干点分布态势。流播于各地的宝卷大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卷)保护名录。本书围绕宝卷的生存发展状况、保护传承以及宝卷与民俗等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全面系统地揭示
本书作者主要从藏族诗学的基础理论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藏族诗歌的写作规律和艺术特色,分析了藏族传统诗学的美学价值,表达了作者对诗歌理论与创作的独到见解,是一部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藏文修辞理论研究书籍,不仅为藏族诗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依据,还可指导读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练习诗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