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盐业协会、中盐金坛盐化有限公司为弘扬盐文化而编撰的一本普及读物。盐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盐的历史,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书通过诠释盐的“国之大宝”“食肴之将”“化工之母”地位的形成与演变,展现盐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角色与广泛用途,叙述
一直以来,我们对盐这种矿物质都存在误解,认为多吃它对身体有害,认为盐是导致高血压的罪魁祸首。本书主要分析了人们是怎样妖魔化盐这种珍贵物质的,当代科学怎样看待这种矿物,吃盐真的对身体有害吗,盐如何影响人类的健康?事实上,如果盐的摄入量不够,会导致身体进入半饥饿模式,产生胰岛素抵抗,消耗的食物会吸收两倍的脂肪。某些特定人群
全书分为八章,包括海盐溯源、制盐工艺、海盐政制、海盐文学、海盐习俗、海盐文化、盐商文化等方面内容,通过学习和研究海盐文化,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相结合,传承海盐发展中的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尚智的人文精神,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国有七大海盐产区,以盐城为中心的两淮地
盐城自西汉始建县,有着2100多年的历史,因盐而建,因盐得名,因盐而兴,是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海盐文化的源头所在。盐城的历史是中国海盐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中国海盐博物馆正是反映了海盐发展历史对包括盐城在内的特定地区的全面影响。从传说中的夙沙煮海到万顷盐田,从生命需求的“食肴之将”到天下赋税仰仗的“国之大宝”,中国海盐博
《熬波图》又称《熬波图咏》,源自清代《四库全书》,分上、下卷,早编入明代《永乐大典》中。作者是元代浙江天台人陈椿,时任下砂(即今上海下沙)盐场的盐司。《<熬波图>探解》从工程文化的角度,以盐场建设全过程为主线,以熬波技术为核心,参照《熬波图》模式,采用图文并茂方式,对原图、图说、图咏进行译释和解说。《<熬波图>探解》重
盐能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一些苦涩的天然食物加盐后会变得更可口,一些难消化的食物经盐腌制后会变得更易消化。学会用盐为人类带来了美妙的味觉享受,但也使高血压等慢病在人间盛行,并导致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为什么盐能增加食物的美味?人类如何发展出了嗜盐的习性?盐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怎样重要的影响?为什么盐在食品工
《熬波图》是中国现存第一部海盐生产专著,记载了元代新场制盐工艺的全貌。由元代下沙盐场(下沙盐场于元代初将场部搬到新场)盐司陈椿根据前人所作旧图增补而成,全书共有52幅图。《熬波图》具有相当宝贵的史料价值,曾被收录到《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是《四库全书》中唯一收录的盐业典籍。据查,清之后迄今为止,《熬波图》没有单独出
元陈椿撰。此书乃元统中椿为下砂场盐司,因前提干旧图而补成者也。自各团竈座,至起运散盐,为图四十有七。图各有说,后系以诗。凡晒灰打卤之方,运薪试运之细,纤悉毕具。亦楼瑞《耕织图》、曾之谨《农器谱》之流亚也。
本册书分析了食盐和水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曾经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并演绎了人类是何时把食盐引入到他们的食谱;并且从多个环节推算出人类实际需要的食盐量和水分,从而得出少盐的标准是每天补充2.5~4克食盐,多水的标准则是每天补充2.5~4升的喝水量;同时也分析了食盐和水的摄入量直接影响着人体食物量的消耗。
本著作以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提钾后老卤资源为对象,结合盐湖区冷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等自然条件,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老卤五元体系Li+,Na+,Mg2+//Cl-,SO42-–H2O及其子体系多温介稳相平衡及其溶液物化性质,有助于揭示盐湖中发生的卤水蒸发、结晶沉积、溶解转化,预测盐湖演化及其环境变化,为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资源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