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意在立足萨义德的批评内容探究萨义德批评的意义和方法,以萨义德的批评方法论难题为基础和起点,以萨义德的拯救思想为旨归,依次讨论了“作为拯救的批评”在萨义德政治批评、文学批评、音乐批评中的不同呈现,最终落足于萨义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围绕其代表性的批评著作,对萨义德批评的内涵、特点、意图与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人的拯救
《毛诗序》是儒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性作品。《毛诗序》的研究史或诠释史,与士人阶层重建思想世界与秩序、重新整理知识资源以建立新的思想话语的深层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文论史意义和思想史价值。本书以此为出发点,对清代《毛诗序》的诠释研究进行考察,结合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发展演变,力图揭示清代学者在“道问学”的学术导向下《毛
本书以入选教育部和重庆市两级的精品视频课程“幼儿文学”为基础。全书分为幼儿文学理论篇、发展篇、文体篇和实践篇四部分。其中,理论篇紧紧围绕幼儿文学的核心理论展开,简练而精准;实践篇力求多方面、多角度深入挖掘幼儿文学的具体使用方式,从而实现高校课程与社会实践需要的对接。本书尝试探寻幼儿文学与“幼儿园语言教育”“幼儿教师语言
2024年8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了由《文化艺术报》2023年度重点打造的国内一线作家访谈录——《对话·面孔:文字背后的柔软与坚硬——当代作家对话录》,在业界广受好评。《明月照高楼——当代作家对话录②》是当代作家对话第二辑,本辑精选了《文化艺术报》2024年度与苏童、杨志军、李佩甫、田耳、乔叶、鬼子、马金莲、葛水
?为什么孩子总对同一本绘本百读不厌? ?如何通过共读真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学习力? ?不同年龄的孩子,到底该选什么样的绘本? ?亲子共读时,除了"照本宣科"还能怎么做? 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绘本,不仅是图文结合的艺术品,更是具有“四会一本”特质与功能的教育金钥匙,它能同时培养孩子的认知力、审美力、情感力和社交
本书汇集作者自2019年以来发表于期刊、杂志上的论文、评论共计二十七篇,涉及文艺理论、哲学、美学等。第一部分为文艺学论文,运用分析美学、日常语言哲学等理论对戏剧、电影(如《银翼杀手》《你的名字。》)、动画(如《新世纪福音战士》)、游戏(如《刺客信条》)等进行分析和阐述,涉及维特根斯坦、德勒兹、本雅明等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
本书对“文化研究”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扩展历程和本土化实践进程进行了比较翔实而细致的历史梳理和理论辨析。从思潮引介、概念正式引入、译介状况和本土“文化研究”主要议题和成果逐渐展现等诸多方面,呈现了“文化研究”在中国“理论旅行”和“在地化”实践的历史复杂性和阶段性。本书对中国“文化研究”当前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难题进行了富有针对
2024年第1期《中外文论》“理事专访栏目”邀请文艺理论学界资深学者季水河、陶水平进行专访,为青年学者传道受业解惑。本期策划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重点对毛泽东文艺批评标准体系、新中国意识形态批评范式、典型人物的范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专题:新媒介文艺理论”对文艺理论学界新问题、新现象进行探讨,内容包括B站原创、A
本书重点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起在西方兴起、随后引起争议热潮的“恰当自然审美”理论以及该理论背后蕴含的生态意蕴。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探讨肯德尔·沃尔顿的“恰当艺术审美”思想,它是西方“恰当自然审美”理论的起源和基础;第二至七章分别探讨以艾伦·卡尔松、齐藤百合子、艾米莉·布蕾迪、诺埃尔·卡罗尔、马尔科姆·巴德、尼克·赞格
文学经典是动画电影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和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本,反之,动画改编又是文学经典通过跨媒介传播获得精神价值和资本内涵的重要途径。本书力图宏观构建文学经典动画改编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动画电影改编的影响因素、语言转码与叙事结构、双重作者、伦理过滤、跨文化变异、文化资本、动画产业等角度入手展开研究,旨在拓展改编学和动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