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博士论文,戏曲艺术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时代背景、剧场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即戏曲文化空间对戏曲艺术的影响。这种变化可能来自于社会与时代主体需求的变化,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创作主体求变的心态驱使,或者是观念变化导致等因素。虽然它一再的被重构,可是重构的只是外部的形式,其有着始终不变的内在
全书共8章,内容涵盖评剧彩旦的形成与发展、传统评剧彩旦的类型与特征、评剧彩旦的扮相、评剧彩旦的音乐与唱腔、评剧彩旦的表演技巧、评剧彩旦艺术在各时期的创新、评剧名家扮演彩旦留给后辈的经验与启示、评剧院团现状及评剧发展策略八个方面。
本书汇集中国全部地方戏曲剧种的大型系列丛书。丛书将每个剧种专设一册,详细讲述剧种历史、剧种文学、剧种音乐、剧种表演、剧种生态、剧种保护等方面内容。花鼓戏是全国现存348个戏曲剧种之一,孕育于光山,主要流行于豫南信阳大别山一带。本书稿对光山花鼓戏的历史源流、剧目文学、音乐、表演、生态、习俗等进行了详细考述、深入研究和系统
本书是关于欧阳予倩的第一部文献图传。文字来自传主的自传、自叙,图片出自中央戏剧学院院藏的老照片、书影、手迹、书信等。图像叙事是编史写传的传统,欧阳予倩先生的文字内容丰赡,趣味盎然(梁实秋语),320余张的历史图片涵盖了其一生各个时期和艺术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追求纸上做戏的戏剧现场感,让一生投身戏剧运动的传主欧阳予倩本人
本书为戏剧学学术研究图书,着重探讨当前元代戏曲研究动态、前沿理论问题、古今中外重要戏剧现象和戏剧流派,收入的论文从文献史料和作品文本入手,结合不同时代背景,在细致梳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作家作品,研究作品的形成过程,探讨传统戏剧与现代话剧的分离,剖析戏剧理论、戏剧观念、戏剧美学的内涵及其演变,揭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戏
汉剧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京剧的重要母体。本书取演出之视角,试图全面准确地述写汉剧四百年的发展轨迹。通过再现汉剧在清中叶的兴起、乾嘉时盛过昆曲、近世的辉煌与衰乱、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等,呈现出一部厚重壮阔的汉剧演出历史。通过深度分析演出因素与还原历史真相,如四大河派的分化与归并、流播全国并催生京剧、独霸“大码头
中国古典戏曲相较小说等其他叙事体类,有着更为精密复杂的结构体制:传奇类戏曲使用生旦净末丑穿插搭配的脚色体制与南曲联套结构;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北杂剧则使用正旦或正末“一脚主唱”的“一正众外”式脚色体制与严格的北曲联套结构;京戏则使用名角为绝对中心的“名角制”与自由灵活的板式变化体曲体结构。各戏曲类型的叙事皆受特定结构体制的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中国戏剧片段综述,通过对中国戏剧片段的界定、明确中国戏剧片段过程中的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大纲,将鲜活的教学与创作实践密切结合。第二章小说片段,是学期中的第一项教学内容,主要讲述小说片段改编和排演,学生从自己喜欢的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或教师指定的经典名著中选取完整的一段或几段素材,通过深入分
沈福存先生是西南一颗璀璨的戏曲明珠,被誉为四川梅兰芳山城张君秋,不仅有三出半(《玉堂春》《王宝钏》《凤还巢》《春秋配·捡柴》)等剧目实践成果,还有被他人总结为沈氏观演心理学的特色理论开创。《沈福存京剧表演艺术研究》分理论与美学经典三出半对话与访谈3部分收入傅谨、吴新苗、纪明明、魏锦、李菁、张之薇、赵建新、
本书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沈福存表演艺术的分析与总结。全书由成就与价值、研究与赏析、追忆与怀念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成就与价值部分是戏曲界的友人对沈福存先生艺术成就的崇高而切实的评价,还有和沈福存先生友谊的亲切而难忘的回顾。研究与赏析部分是对沈福存先生舞台艺术的深入研究和航拍式的综论,既有对其表演细部的特写式的细描刻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