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直到18世纪晚期的法国,西方文明才发现了微笑的艺术。在西欧盛行的“牙齿旧政权”(OldRegimeofTeeth)下,微笑是不被允许的。当时的行为准则不赞成在大多数社交场合开口表达感情。开放和无拘无束的微笑是和不礼貌的下层人民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18世纪后期的巴黎,这些古老的习俗发生了变化,同
本书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事件旺代之乱进行了分析。本书区分并比较了位于法国西部的莫日地区以及瓦尔和索米卢瓦地区,重点比较它们在政治、经济、宗教和邻里关系上的差异和变化,由此追溯了从1789年到1793年反法国大革命运动的发展历程,并将其模式与法国西部地方性社区的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在对大量史料进行分析的基
本书基于各种历史文献、档案等资料对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基督教会关系诸方面内容进行了阐述、分析与研究。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逐步由分散走向统一,并经历了信仰上的重大转变从异教转向基督教
本书图文并茂,系统展现了俄罗斯从9世纪基辅罗斯诞生至1917年罗曼诺夫王朝覆灭的千年兴衰史。 作者不仅梳理了复杂的历史进程第聂伯河、伏尔加河流域的早期居民与斯拉夫民族源起,基辅罗斯的形成,莫斯科公国的崛起,蒙古人的统治,彼得大帝的雄图,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尼古拉一世的铁腕政治,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浪潮,以及尼古拉
本书以知识社会学为方法论,综合运用卡尔·曼海姆有关“知识社会学”的构想、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反思新自由主义背景下文化研究遭遇的挑战为切入点,以最具英国本土特色的文化主义思想传统与研究范式为考察对象,以重估“文化”的位置为核心问题意识,旨在结合英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探析文化主义
这是一部讲述希特勒和第三帝国在1933年到1945年从兴盛到衰亡的通俗历史读物。作者搜集了包括演讲、报纸、政府文件、政党记录、军队备忘录、党卫军和外交部文件、战争审判证据、证人采访、日记和回忆录等众多文献,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述了希特勒的统治如何演变、第三帝国如何从崛起到衰亡的过程。
近代早期英国处于封建王国向民族国家转变的重要阶段,土地是彼时英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政治权力和社会荣耀的载体。土地流转作为英国民众实现地权变革的重要方式,冲击了封建秩序,破坏了等级制度,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变迁。 本书以地权演进为线索,考察了近代早期英国民众为何以及如何流转土地等问题,探讨了土地流转与政治、经济
本书以论述欧洲主要民族的发展经纬为主旨,循序分述自古迄今登上欧洲历史舞台的各主要族群的演变历程。年代前溯远古,历经上古、中古和近现代。论述在于追溯当今欧洲各民族源流,包括从远古部落社会的族群,到古代民族的初步形成,中古晚期的分化、融合,再到近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直至冷战格局终结,又一轮新的民族国家分立的漫长历史过程,涉及
本书是探索法国大革命根源的历史社会学著作。作者使用大量资料,详细描绘了18世纪的法国作为时尚帝国的繁荣景象。这种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并推广了基于商品交换的抽象社会关系,促使公民平等的概念在18世纪80年代的法国变得既可想象又富有吸引力。与此同时,伏尔泰、莫雷莱、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所阐述的公民平等观念通过印刷品广
本书以丹麦、挪威和瑞典这三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为历史背景,揭示了它们从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高度工业化的、民主的现代化国家背后的秘诀:自19世纪中叶以降的大半个世纪里,这些国家对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群进行了广泛的文化、智识、道德和生命情感教育,掀起了深具北欧特色的民众教化运动、合作社运动等社会变革,而孕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