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分段的方式,首先以帛书《老子》为底本,综合各本校正文本,在保存帛书风格的基础上,择善而从;次以校后注或校中注的方式,对各版本加以说明,分析古今注释之异同;最后分章简析,着重剖析《老子》的哲学思想,从微观上揭示思想内容,从宏观上把握精神基调。为方便读者阅读,作者在书末另附帛书《老子》校正文与简译文对照。
本书以儒家伦理为视角,以新加坡、马来西亚(简称“新马”)为中心,以华社、华商、文士、华校、华教、政府为对象,全面而又系统地研究了从明末至新加坡取消儒家伦理课程当年近四百年时间里,儒家伦理在新马两地弘传的历史背景、阶层群体、载体、方式、途径、效果、价值观念、本土化特征及传播规律等。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儒家伦理在新马两地弘传
本书是由硕士论文整理而成。本书以明代《四书》学的发展为切入点,采用问题分析法,通过田野调查及大量的文献考察,对北方王门第四代弟子鹿善继的学行思想进行了重新梳理与分析,以期以小见大,把握明末清初理学发展的时代脉搏,进行思想史与学术史的互相印证。本书特别对北方王门与鹿善继进行了学术史上的再定位,确认其思想以心为体,以真为仁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与《论语》《孟子》等书不同的是,其详细论述了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过程中的具体处理问题、进德修业的方法,即“夫卦者事也,爻者事之时也。分三而又两之,足以包括众理,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程颐《周易程氏传》)。是书为武汉大学国学班“《周易》导读”课程的讲稿整理,按照儒家易学的脉络,以程颐
本书三卷,明代吴伯敬撰。吴氏倾心老庄数十载,晚年为《庄子》作解,未竟而卒,其子吴士京为之校而梓之,名曰《道德南华台县》,共五卷,梅鼎祚为之作序。所谓“台县”,盖出自《庄子·则阳》篇“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是书内、外、杂各一卷,诸篇篇首皆有解题,正文注音、异文予以圈明。吴氏重视《庄子》异文,多引他书作校,所作注解在参考
本书钩深探玄六十四卦卦爻辞,文语明白,从前人易学著作出发,对古今易学成果都有所借鉴和消化☆作者对六十四卦每一爻都有成体系的哲学解读,可见其建构哲学体系的良苦用心。《周易》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总源头。二十年多来,作者念念不离《周易》这部“大道之源”,希望通过新译重释此经再造传统哲学的圣人之道,致力
本书稿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物《道德经》,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逐句诠释、逐章解读,然后采用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来阐发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现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大道至简人。作者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用简明、易懂而非学术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读者深刻体味《道德经》里
杨逢彬,语言文字学研究者,湖南长沙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论语译注考证》是杨逢彬先生的一部最新学术著作,旨在对《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本书着重从语言学、文献学的角度,对《论语》中的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不仅对《论语》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章的详细注释与翻译,还从语言的历史性、
周易将阴阳定位为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要素,是万物孕育、生长、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构成了周易辩证逻辑思维的核心要素。本书通过对周易美学的体例编排、内涵释义、经传解读以及同西方哲学美学的比较分析,旨在阐释周易美学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