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六个章节,内容包括:第一章“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第二章“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苟不自新,何以获存”;第三章“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四章“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第五章“今日之竞争,不在腕力而在脑力”;第六章“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
本书内容:从事思想史与历史人物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闸释之时,如何能够运用理论框架而又不被这种理论淹没束缚,以保证历史上的思潮与人物同作为研究者的“我”的双重主体性,确实需要一种意识和方法上的自觉。杨老师对“思潮与人物”的研究,既保有自己的主体性,同时又充分尊重史料,绝不妄解。作者的研究,在一层层探讨时代思潮、历史人
本书为研究梁启超思想的专著。以梁启超《新民说》为基本史料,分析20世纪初期梁氏思想的内涵与变迁,及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意义。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看,梁启超代表的是温和渐进,希望能在新旧交替与缓和之中达成近代转型,让国家走向现代化之路。作者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将这一过程做了很好的呈现,为我们了理解近代史做了一个很好的个案,也是
一代宗师梁启超的传记。从少年时期的天资聪颖、青年时期的广州求学到他北上北平的从政之路、戊戌变法后的流亡时期投笔从戎、学术研究的重大贡献等方面,全景展现了梁启超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书从横、纵两个维度透视康有为的经学革新。横向维度上,以历时性的方式,对康氏经学革新的背景、动因、目标、过程、措施与结果进行充分揭示;纵向维度上,通过对比康有为经学与传统经学的差异与共性,把握康氏经学的革命性所在。本书从重建经学的普遍主义为视角出发,以康有为的经学作为研究主体,将康有为的经学革新置于经学史与时代问题的双
书稿为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著作,讨论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学术史里的一些关键问题,意在分析与揭示晚清以来历史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与症结。例如,如何理解外部力量对中国产生极大冲击,如何重新思考中国的历史与传统。书稿既有宏观的讨论,如关注诸子学与现代中国学术话语的重构;又有微观层面的分析,如章太炎形象在近代的翻转。作者指出
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推行新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讨论钱玄同如何利用中国传统学问中的经学、小学资源来建设五四思想革命、文学革命、汉字革命,整体性地展示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独立、独特的历史作用,并呈现新文学、新文化变革中的传统内援力量。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人物,素有革命先驱,国学泰斗之称,本书以宏畅老成的笔调,紧扣主线,不枝不蔓,概述了章太炎曲折跌宕的人生历程,凸显了章太炎作为一位极具使命感的爱国主义革命家令人钦仰的形象,对其思想、功业、学问等亦有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是一本向一般读者介绍先哲章太炎的优秀读物。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神童轶事、政治活动、艺事活动、家庭教育、婚恋经历、生平轶事。收集了部分梁启超研究专家及新会梁启超研究会会员撰写的梁启超故事近百篇。内容贯穿梁启超波澜壮阔的一生,既有反映梁启超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所作艰苦卓绝努力的曲折经历,也有描写梁启超学术业绩方面的传奇轶事,还有梁启超日常生活中平易简朴、感人肺腑
《简读魏源》一书讲述了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的生平经历以及他思想学术的深远影响。重点再现了一个乡下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最终成了思想巨人的一生;还分析了《圣武记》《海国图志》等著作对中国思想深远的影响,以及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启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