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者为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担任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一职。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资本论》的数理化方面成绩显著,本书是其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对《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再构筑,并尝试遵循《资本论》各个章节的结构顺序,梳理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关系。
本书第五版被纳入中国人民大学“十四五”规划教材,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版)的基础上,根据党的二十大的新精神,根据党的创新理论的新要求,根据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修订而成。本书一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另一方面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知识结构
本书提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立场概念、价值立场出场方式概念,辨析了马克思价值立场与西方批判理论家价值立场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价值立场的理论意义。就方法的创新程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尝试突破二元分立的认识模式探讨马克思价值立场与资本主义异化现实、马克思价值立场与资本主义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马克思政治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导言:政治经济学运用数学的思考;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国际竞争市场上不平等交换的条件及其性质;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数量关系与估算;资本权力、技术变革与利润率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利润传统与剩余价值范畴的提出;唯物史观的确立与剩余价值思想的形成;工作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阶级斗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技术进步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想及其斗争实践;西方学者发展剩余价值论的新成果;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劳动关系变化及政策调整;新时期推动劳动关系合作发展的中国经验
本书用市场是供求买卖双方相互作用而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手段与方式,说明微观经济学证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时,主要通过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宏观经济学论证总供给和总需求如何在充分就业处实现均衡时主要通过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国际市场。要研究市场就需研究市场供给方、需求方,供求双方行为研究清楚后,再研究供
本书分析国内外理论界、学术界对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的研究,指出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回顾了马克思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思想的创立过程,论述思想产生、形成的必然和可能,通过较为深入的文本分析,阐释该思想的“辩证的决定论”内怀实质,闺述该思想的“理论原则”,明确其属于思想的科学内涵范畴,分析基方法论意义
本书内容涵盖:商品和货币、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全球化和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篇。练习题设置了八种类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简答、论述、计算和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用数例等形式阐述了多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本书以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表格和图形的形式,表示《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同时,由于《资本论》是一个结构完整和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不是简单的数理分析。其中,既有数量关系,也有逻辑关系;既有数理逻辑关系,也有其他形式逻辑关系,更有反映历史发
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成果(评价良好结项)。本研究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路径,展开对金融不稳定性的讨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金融波动、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危机等现象的背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矛盾运动,实质是资本积累过程中社会生产活动和信用系统循环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