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主要脉络和具体个案相结合的叙述方法,试图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这一命题作一历史梳理。首先,本书在导论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发展的历史成就作了系统梳理。第一章致力于提纲挈领,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和文学批评实践成果,明确其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意义。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浩瀚的生平著述中,并没
恩格斯如何从一个平凡的少年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大人物,这其中有许多不为人所熟知的一面。为此,本书通过考察青年恩格斯的诗歌、通讯、书信等丰富的文献材料,再现他与亲人、友人和爱人的相处模式与沟通方式,展现他在时代变革下的思考、探索以及自我成长,呈现其好学、敏思、坚韧、独立的个性,勾勒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伟人形象。
本书根据邓小平同志在各个时期的讲话、谈话、自传(自述)性质的文字编纂而成,并辅以部分照片。这些内容大都散见于邓小平早年自己填写的履历表,以及后来与家人、身边工作人员、外国友人的谈话中,还有一些是会议讲话或即席发言。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内容翔实,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是关于邓小平生平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本书系统论述了英国文化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代表人物、操作策略以及学术成就,进而探讨二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指出它们的优缺点,以解决学界一直在争议的文化唯物主义的属性问题。通过翔实的研究和论证指出,早期的文化唯物主义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有高度重合性,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部分;但
本书为复旦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重点研究项目、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研究项目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及其当代意义研究”丛书第二辑之一种。本书主要通过系统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规律论述的思想轨迹,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概括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核心观点、主
本书是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编辑的年度研究报告,收集了全国毛泽东研究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批作者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1.名家访谈,是对著名学者李捷研究员就“我们为什么怀念和研究毛泽东”进行的访谈;2.特稿,收入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同志的文章,阐释了毛泽东科学预见的六个特点;3.“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井冈山因此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本书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动展现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的领导艺术。首先,深入分析总结毛泽东在这一时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即上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产生、分配及其经济、社会后果。该理论通过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财富积累。书中详细分析了劳动价值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等关键概念,构建
《〈论住宅问题〉文献通释》是一部系统梳理恩格斯《论住宅问题》经典文本理论内核与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该著作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通过对恩格斯住宅思想的文本细读、概念辨析与历史语境还原,全景展现了《论住宅问题》的深层理论图景及其对资本主义空间剥削本质的揭露。该著作以学术史梳理为起点,聚焦“住宅本质界定”“解
在西方,“政治哲学”(politicalphilosophy)是一门历久弥新的学问。从苏格拉底以降,西方政治哲学始终以追问正义与善好、律法与统治、契约与自由、义务与权利、共同体与个人等“属人事务”的终极根据为己任。本教材精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黑格尔、穆勒、哈耶克、罗尔斯等西方古今重要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