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分为四个部分:新时代博物馆讲解服务的体系建设、新时代博物馆研学教育的实践探索、新时代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多元发展、新时代博物馆教育推广的优化提升,从讲解、研学教育、志愿服务、教育品牌四个维度分析了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方面的作用和不足,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中国博物馆学大会锚定当前博物馆事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研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生动实践,努力为博物馆界的学术合作、学术共享、学术提升提供有效和优质的交流渠道。中国博物馆学大会旨在打造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及博物馆改革发展新成果的交流、展示平台,本书为第一届大会的论文集。论文集按四个平行论坛划分,分
本书是由国家文物局编著并公开出版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基于2024年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全面呈现博物馆事业发展情况。
20世纪初,随着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河南地区掀起了一股考古发掘和研究的热潮。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应运而生,成为收藏、研究和展示河南地区文物的重要机构。1936年7月,河南博物馆创办了《河南博物馆馆刊》,旨在阐扬文化,研究学术。馆刊虽仅存续两年,出版15辑,但其内容丰富,涵盖论著、报告、艺文、专载、史
天津是中国近代邮政和邮票的发祥地,亦曾是全国邮务管理中心和邮运组织中心,加之城市经济文化发达,集邮条件得天独厚,成为中国最早开展集邮活动的城市之一。目前天津的集邮爱好者仍有数十万之众,人们更希望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了解与邮票相关的历史文化方面的诸多细节。本书内容包括天津邮政史话、天津邮票史话、天津集邮史话,以及邮票上与
本书涵盖“上博讲坛”第二季讲座全部内容,研究对象不拘泥于馆内藏品,通过上海博物馆专家的解读,从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拓展更多文物研究视角,深入挖掘文物价值:耳熟能详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究竟是完卷还是残卷?中国古代家具在晚明时期发展到巅峰,如何从其陈设及审美窥见当时的文人意趣?借助现代科技的“火眼金睛
1924年5月25日,鲁迅迁居北京宫门口西三条21号,至今已经一百周年。在西三条居住的两年多,鲁迅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著述二百余篇,开辟了文学新境界。历经新文化阵营分化后的鲁迅,荷戟彷徨于希望与绝望之间,生成独特的生命哲学,开启杂文创作的自觉,并在旧事重提中实现精神返乡他以创办刊物、扶持文学青年、介入学潮的方式重启思
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朋朋哥哥主编,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推荐。本系列以全国各大省级行政区为划分,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介绍各地重点博物馆,形成经典研学路线。每册图书内容涵盖十大当地必逛博物馆,数十条精心规划的亲子研学路线,上百件国宝文物,近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