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老城厢,即指老县城及其周边地区。万历元年(1573年),青浦复县,县治从青龙镇迁移至唐行镇(即后来的城厢镇、青浦镇)。青浦城池面积虽不算大,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县衙、学校与寺院庙宇错落分布,商铺店肆沿街林立,俨然一座景色秀美的江南水城。《青浦老城厢》由原青浦老城厢所在区域今青浦区盈浦街道组织编写。全书从文脉人脉商
蔡云万著《蛰存斋笔记》,不分卷,全书近三百则,广泛记载前朝掌故、民国军事、人物行迹、礼会习俗、诗文箴铭、奇闻异见,内容博杂,其中较有史料价值部分,一是作者久参北洋直军戎幕,得以当事人身份追述民国若干重要史事,可信度较多。二是作者对前清权贵重臣入民国后的情况了解不少,可补史书之阙。三是有关淮扬风土和乡邦史事记载,多可弥补
本书主要论说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全书共二十章,以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基本线索,按时间顺序布局,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历史图景。本书研究了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其中既包括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变革,也涉及城乡基层组织的变化。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以及
《汪穰卿笔记》为清末著名报人汪康年所著,乃汪氏弟弟汪诒年在他身后掇拾丛残编订,记载了作者的亲身见闻,是探求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及社会风貌不可多得的材料。全书共分八卷,卷一专载长篇纪事,如江浙绅民回收苏杭甬铁路路权的斗争、上海金融证券风潮、美国庚款兴学等。作者均以亲历亲闻作翔实记述,可补史载阙如。卷二至卷六为杂记,时政史事
本书聚焦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这段历史。这六年间,中国国内由动荡纷争到团结御侮,日本由侵占中国东三省走向全面侵华,美、英、苏等西方大国的对华对日政策不断调整。作者对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历史线索、历史事件与人物做了分镜式描述,从一个更加全面、更为系统的视角,展现了那场恢弘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到底是如何打
近代日本为满足侵略与殖民需要,长期、系统开展对华情报调查,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包括个人踏访、满铁调查、兴亚院调查、其他机构团体调查等诸多形式。调查活动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留下卷帙浩繁的见闻录、调查报告、统计资料、研究专著等档案文献,客观上为从事晚清民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及中日关
本书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组织各位文章作者撰写的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文章,追踪近年来甲午战争的研究热点,内容包括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甲午战争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中的人物评价、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关系等等,体现了我国当代甲午战争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铭记历史教训,不忘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
由各种核心概念构建形成的中国近代史话语体系,反映出研究者的历史观和史学特有的教育功能。本书考察了近代以来历史教育界对于面向大众的中国近代史话语体系的探索与构建过程。就自1912年以来中外学界形成的四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体系及其核心概念、基本观点进行了评价,点评其价值及不足,最后阐述为什么革命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调之一,论证了
廖大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健,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本书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丛书之一。以于文史哲全文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近现代史学术论文为案例,邀请论文作者撰写论文写作方法和反思等经验谈,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撰写论文提供参考,提升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本书价值在于,所收录的论文作者均为中国史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及光绪帝仓惶出逃。怀来知县吴永仓促接驾,却应对有方,受慈禧宠信,奉旨办理前路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仓皇出逃,一路上狼狈不堪,逃至如今河北怀来县,知县吴永仓促间迎驾,受到信任后随扈西行至西安。两宫西狩,吴永亲见往返情形,亲闻行宫琐事,熟知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