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分析哲学运动与当代哲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ZD118)最终成果。该成果以20世纪哲学的宏大背景,全方位地展现了分析哲学运动在当代哲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分析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关联,都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对分析哲学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也做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64期。本期论题是沃格林与韦伯。 韦伯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德国思想家,其著作和理论对西方思想界影响深远。沃格林便深受韦伯影响,对韦伯学术思想的持续关注和反思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本期共选译了沃格林的四篇文章,其中两篇整体探究韦伯思想气质及其与西方现代思想的发展,另外两篇分别聚焦于尼采和德国
本书为西北师范大学“中和论道”在哲学一级学科下开设的关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哲学相关学科的学术讲座汇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深入浅出讲解哲学问题,附设问答,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本书八讲内容可概括为“仁学与现象”,具体如下: 第一讲《论语》与仁学伦理学的可能性 第二讲《论语》及其内圣外王之道
对胡塞尔而言,想象和虚构是作为一门清晰的、科学的现象学研究的源头,但是像想象这样流动而又难以捉摸的东西是如何推动和为现象学奠基的呢?本选题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努力澄清了想象的复杂性及其特殊能力。本选题第一部分通过搜集胡塞尔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想象的结构和本质;第二部分展示了现象学研究与想象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努力绘制
《否定辩证法讲演录》是1960年到1966年间伴随着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推出的四门讲授课中的最后一门。前面三门讲授课分别是《本体论与辩证法》、《关于历史与自由的学说》和《形而上学:概念与问题》——它们不仅构成了阿多诺1966年的这部代表作的入门,也是他对其所作的自我评注。这本著作中,在“导论”这个标题下的那些变化多样
这本布莱克维尔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指南,是由多位国际顶尖的黑格尔研究学者一同撰写的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著作。这些作者对黑格尔的艰深文本做了诠释,也对一些众所周知的见解和问题提出了新的想法。本书旨在提高我们对西方哲学中最具挑战性作品之一——《精神现象学》的理解,也在每一章为我们了解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思想提供了进一
本体论与认识论毋庸置疑是哲学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分。知识和信念也是形式认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信念是认知主体所相信的命题。一个认知主体相信的所有信念构成了他的信念状态。信念状态会随着认知过程而不断动态变化。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接收信息的途径,会源源不断带来各种各样的新信息,引发认知主体对新信息的评价,进而形成新的信念。
丛书本卷聚焦于现代英美政治哲学,即1900年以来一个世纪的英美政治哲学。如伯林所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的英美政治哲学几乎没有可读的著作。当代政治哲学成为热点是在1971年罗尔斯《正义论》出版之后,如潮水般的批评与讨论掀起了当代政治哲学的热潮。不过,在罗尔斯之前的英美政治哲学家中,还有实用主义、伯林和哈耶克值得书写,
本书稿为知名哲学学者许煜过去十年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个体化理论,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谢林、黑格尔)到海德格尔和西蒙东,呈现了许煜对法德哲学的诠释与拓展。第二部分重点讨论他提出的宇宙技术概念,许煜旨在建构一种针对技术的新的哲学探究,从而超越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技术理论。第三部分关
从事思想史研究的学者常常将自己描述为窃听过去对话的人、不同思想世界的探索者,以及过去社会的转译者,而批评者时常嘲讽他们只狭隘地关注少数人的思想;不过,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思想并对其做出理性评估的角度来说,思想史俨然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思想史导论中,作者首先考察了思想史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