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目前很为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很能体现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各朝各代都有书法名家辈出,别开生面、各具特色。为了弘扬国粹,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对书法艺术的保护和发扬,他们不仅将大量的名家名作临摹、刻石,还刊印了众多书法作品集,让这些瑰宝流传于世。《行云
本书稿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宋人法帖中的尺牍整理与研究》结项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元尺牍真迹、刻帖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凤墅帖》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宋人断代法帖,也是现存宋代规模最大,价值最为珍贵的集帖。此帖大致刊于嘉熙、淳佑间,收集了南宋士人曾宏父平生所藏所见的大量宋代名人墨迹,所涉及的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先生的遗墨,片纸只字,珍逾拱璧,他的独特书风代有传人,盛行不衰。在傅山的传世法书中,“杂书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品种。本书册纵26.4厘米,横29.8厘米,共八开,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中华蒙学经典《千字文》,原是皇家子孙启蒙教育的秘籍。相传南朝梁武帝为了培养教育子孙,巩固江山社稷,命大臣在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习、书写所用。但由于互不关联,诵读难以上口,书写亦难生思绪情怀,遂特召博学多才的史学家周兴嗣专门为其而韵之。铁线篆是篆书中的特殊形体,它细如丝而坚如铁。为方便读者、书者通篇或有
本书共分为“基础知识”和“名作鉴赏”两大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从通识教育的角度介绍了书法的书写工具、临摹方法以及常见书体的概念、特点和历史演变过程等书法基础知识,“名作鉴赏”则从美学角度出发,引用经典名作,在详细讲解作品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为学生提供书法鉴赏的指南,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审美素养和
王宠是明朝中期“吴门书派”的著名书法家,与文征明、祝允明名声并显于世,号“吴中三子”。其书法尤擅行草与小楷,其中以小楷成就最高,王宠小楷作品的风格有拙巧互用之趣、简淡空灵之韵和静穆高古之雅,上追古法的同时,又自出机抒,开一代书风之先河。传世代表作有《竹林七贤》《洛神赋》《游包山记》《醉翁亭记》《小楷曹娥碑》等。我们耳熟
《十七帖释要与临摹》一书,是对王羲之的著名法帖《十七帖》书法文本的释义以及书法艺术的解读和临摹指导,是一本书法普及读本。《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书法帖,对后世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但是,由于《十七帖》文本是王羲之即兴书写的信札,加上所处时间久远和地域限制,遣词造句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甚或方言、俚语。同时,帖中二十九通信札
本书收录孔贞运撰写、王铎书丹的《袁可立暨夫人合葬墓志铭》、褚有声书丹的袁可立儿子袁枢的墓志铭。两个墓志均为小楷。王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就是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赏识和推荐,而入翰林院庶吉士。袁可立(1562--1633),字礼卿,号节寰,睢州(今河南省睢县)人,中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以子枢赠光禄大夫
本书是专为中小学生打造的书法国学读物,《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经典的童蒙读物,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主要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本书以欧阳询楷书集字弟子规,编排
本书是专为中小学生打造的书法国学读物,《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深远。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字取匀衡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