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作者的硕士学位论文为基础,以漳州布袋木偶戏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后的一部专著。木偶戏,以偶做戏,万万不能带入研究真人戏曲的立场。因为真人戏曲若去除了音乐声腔,算是走板荒腔,动其根本,而布袋木偶戏则不同。它没有真人上台,完全用木偶表演剧情。台上的布袋木偶看似融木偶雕刻、操作技巧和音乐唱奏于一身,实质上,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包括:元代剧曲研究、近现代戏曲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印度戏剧研究、戏剧评论。具体内容包括:元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写照;论郑廷玉杂剧的语言艺术;净明道与戏曲;南流后的大都作家及其创作;佛道与元杂剧的因缘等。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本土戏曲的研究和认识,包括对戏曲界最重要的理论家——张庚、郭汉城、阿甲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地方剧种的考察和认识;第二部分是对日本传统戏剧及日本文化现象的研究,包括对能乐、狂言、歌舞伎艺术本体的研究;第三部分为发表于《戏剧》《戏曲艺术》《戏曲研究》上的译文,均与梅兰芳访日公演有关。
本书讲述了戏曲史论研究;昆曲传承研究;任剑辉研究等内容。
本书讲述了对于“采茶戏”话语的知识考古学考察;赣南与粤北地域社会中的采茶戏等内容。
本书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山陕商人考、梆子戏源流发展考、山陕商人与梆子戏关系考等内容。
本书讲述了史论研究;艺象观察;人物评论;发展思考等内容。
本书是关于松阳高腔剧目集成和音乐集成的作品集,主要包括:传统正戏一、传统正戏二、传统正戏三、传统折子戏、新编移植戏、中国松阳高腔音乐集成。《中国松阳高腔剧目与音乐集成》原为松阳高腔老剧本及高腔戏曲音乐手抄本,原稿多为方言及替代音,后人阅读、传唱极不方便。现由高腔传承人吴永明先生整理,用电子稿方式保存。松阳高腔始于元明时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声音、中国戏曲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反映戏曲艺术精髓的传统文化特征及思维方式的京剧术语的译介工作还非常有限。可以说,京剧术语是中国戏曲文化艺术长河中的坐标性支点,是一把开启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钥匙。基于此,拟出版《图说京剧脸谱与切末(中英)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写团队秉承着“名师示范解析,名家名剧汇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鉴赏相统一”,根据模块式、碎片化的设计理念,将教材内容分为“晋剧之美”“晋剧表演特技”“谈戏说艺”“晋剧经典剧目赏析”“戏音弦歌”“戏苑思政”六大版块,将晋剧百年艺术精髓全部融入教材。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充分了解山西戏曲代表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