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非言语是指在外交领域使用的除言语之外的一切符号系统。本书旨在弥补国内外学界缺乏系统研究非言语之作的缺憾。从基本概念入手,对外交非言语的文化差异性、政治敏感性、象征性、仪式性、程序性、神圣性、安全性等特点进行分析和阐述;借助外交学、国际政治学、文化人类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物体语等外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历经“沉沦”与“抗争”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争取社会发展,不断调适与西方列强关系,迎来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外交思想、外交理念的形成,对近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本书试图帮助我们回忆、思考并感受这
“清华中美关系评论”是由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推出的年度文集。本辑将对2012年大选年背景下中美关系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梳理,深入剖析中美在各议题领域的互动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两国关系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学界的中美关系研究做出微薄的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关系正经历着极为重大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一关系的战略性和全球性也日益凸显。本书是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成立5年来的兼职研究人员所承担的研究课题的论文汇集,这些文章围绕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调整、美日同盟、NGO与美国公共外交、美国与海洋安全问题以及中美合作与博弈等专题,对新世纪以来的美国与中美关系进
本书系作者长期从事印度问题与中印关系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集中讨论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当前正在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印关系做深入的学理分析,并着重探讨该双边关系究竟往哪里去的问题。本书收入的研究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系本书的核心内容,读者可从该报告中得到关于中印关系当前发展的动态了解,以及中国相关政策
本书人中美两国的不同视角阐述了全球绿色改革、气候治理与公司合作的有效方法,由全球首笔碳交易的启示入手,从全球治理中的公私合作关系、公益的产生、公益如何可持续和公司合作关系的演化模型等几个角度,比较分析了中美两个在国在碳排放方面的不同治理模式,提出在“公私合作”减排中创造利益,为政府和私人企业联合减排开拓出新思路、打开了
本书是对1918~1926年广州政府与英国政治交涉的专题研究。20世纪20年代是中英关系中十分重要的转折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广州政府推行以国民外交为内容的革命外交,令英国政府遭受沉重打击,不得不改弦更张,酝酿对华新政策。本书围绕广州政府与英国政治交涉的主体内容关余问题和杯葛问题展开,试图通过相关研究,厘清中英交涉的
2012年12月8日,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美国战略调整与中国国家安全”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论坛名誉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发表了重要讲话。1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动因、意图、战略布局、未来趋势以及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估。在此
本书通过伊斯兰复兴与中东政治、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中东热点问题与国际关系三大专题的研究,挖掘中东动荡的复杂历史与现实根源,把握中东沧桑巨变的历史脉络与走向。本书对于理解中东变局的深刻根源,前瞻中东政治的发展走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欧洲一体化机制的完善与发展是以欧盟理事会为代表的政府间机构与以欧盟委员会为代表的超国家机构之间竞争与合作的产物。欧盟理事会作为成员国在欧盟层面维护国家利益的场所,其权力在一体化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条约改革与机制调整增减不定,但归根结底都是政治动力、经济动因以及制度自身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欧洲治理体系中欧盟理事会权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