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部文本由李建新审订,他对汪曾祺作品的校勘工作获得了汪先生家人与研究界的普遍认可。本书精选汪曾祺谈吃的散文25篇。无论故乡滋味,还是四方食事,汪曾祺对美食的讲究一如对文学的追求:“普普通通的家常味,但制作时要很精致讲究,叫人看不出是讲究出来的。”
本书全部文本由李建新审订,他对汪曾祺作品的校勘工作获得了汪先生家人与研究界的普遍认可。本书精选汪曾祺游记13篇。汪曾祺热爱旅游,尤其晚年,足迹遍及中国各地,所写游记“尤重风景的人文意义,非只记山川,述里程。文笔亦清丽。其文具文化性与文学性”。
本书为沈从文散文集。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了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湘行散记》与《边城》和《长河》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迥异于小说的“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沈从文的散文饱含沉
本书系统而又详细地介绍了与尺牍相关的知识,比如尺牍的起源、怎么样称呼长辈和亲友、有哪些尺牍范本可供参考等等。尺牍之趣雅,今日早已不可寻。但是借由先生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尺牍名篇背后的故事,体会到尺牍这一传统文化背后的风情雅趣。该书汇总了作者多年来精心收藏的尺牍佳作,其深厚的文字功底,足使其文兴味盎然,其广博的知识
明代袁中道说:“今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其高文大册,人固不深爱也。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这本《东坡小品》编录了东坡尺牍、题跋、手迹等小文,谈书画,山水,饮食,世事等。作者遴选了苏东坡作品中最能代表东坡文学价值与最能体现东坡人格魅力、生活情趣的佳作。本书注解简明精当,进一步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本书所收楹联、匾额有三个来源:一是庙中现存悬挂的楹联匾额,二是康熙《曹江孝女庙志》和光绪《曹孝娥庙志》中所载楹联匾额,三是近代创作或其他途径收集部分。前面两个为本书内容的主要来源。
本书主要包含了作者对家乡文成山、水、人、物、事等的描写。全书以时间为主线,通过不同时段对文成山水自然的描摹和人物情事的描写,将作者的个人情感及生活体悟倾注其间,这本书既是个人对家乡的记忆,也是对文成山水人物事的回想,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作者将个人情感及生活体悟倾注其间,这本书既是个人对家乡的记忆,也是对文成山水人物事的
本书内有著者朱墨批校,并附夹4张纸签,原题名“海西草堂联语”,后又改为“藤墅俪言”。共计收徐世所撰联4800副。稿本原不分卷,著者校改时用朱笔重新厘定为二十六卷,每卷收楹联数目不等,以收200余副者居多。卷内楹联以七言为主,另有八言、九言、十言、十三言、十五言等171副不入卷。
本书分为人物、生活、文化、感悟、美国见闻五部分,主要为作者在采编之余所写的一些散文、游记等随笔,有较大一部分是《长沙晚报》等刊物发表过的生活、文化、人物、游记、感悟等方面的散文随笔。在平凡人身上发现金子般的闪光点,在看似普通的事物里寻找审美价值,感悟生活的不易,传递生活的力量,赞美人类的真善美。着眼于小人物、小题材、小
清代福建光泽人何秋涛(1824-1862)是著名的地理学家、方志学家。何秋涛自小聪颖,披阅天下舆图,能历举府、厅、州、县名,默数四境。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得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刑部所撰《律例根源》多由他手定。自选为进士后,更加致力于学问,倾囊购书数万卷。咸丰三年(1853年),何秋涛随侍郎李嘉端巡抚安徽,因其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