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之交,天下大变,向来固守夷夏之防、自视甚高的汉族士人如何面对草原上来的新政权,这是一个研究知识分子心态史以及知识社会学的极好切入点。本书根据多种史料描摹了处于社会与人格裂变中的汉族士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并且对士人与政权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新颖而又不失偏颇的评价。本书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森田宪司的代表作,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黄永年先生一部通论性著作,是在其专题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通史,叙述了六世纪到九世纪三百多年间的政治演进历史,涉及东西两魏、北齐、北周、隋、唐中前期等时代。书中对北朝隋唐数百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总结与回顾了这一段历史,对其间的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本书系统研究近代四川旅沪同乡组织,通过对《申报》《四川旅沪同乡会会刊》等大量报刊、档案的整理研究,为读者展现了1896年至1949年间四川旅沪同乡组织的全貌。本书依近代中国社会革命阶段分期,详考各时期共130多个四川旅沪同乡组织的性质、宗旨、组织结构、成员等,并重点考察各四川旅沪同乡组织的公益慈善事业及与近代中国革命史
本书是从都市空间的角度研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视野观察都市空间,试图将都市的社会文化史研究与传统的知识分子研究相结合,开拓知识分子研究和都市史研究新的研究论域。具体而言,涉及如下论题:近代以来城市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和日常生活、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现代知识分子所凭借的各种社会建制(报纸、杂志、书局、社团、学校等)
温海清《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是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专研著作。聚焦于金贞祐初年(1210年代)至至元初年(1260年代)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发生激烈改易的现象,对该区域内所涉各层级(中书腹里、路、府、州、县)之建置与区划的历史变迁状况进行细致的考释和分析,力图将关键的演变环节如实地复原出来,以期呈现元代地方行
余蔚《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系运作机制研究》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不同时代地方监察体系的构造特点与发展进程。一、历代地方监察体系的结构,以及不同时代在监察权力归属、履职途径等方面的差异。二、地方监察体系的建立-调整-失衡-再调整过程。三、地方监察官履职方式的具体规定与实施情况。余著将汉宋元明诸朝的地方监察制度作比较,梳理了秦
本书全面阐释了北宋士大夫坚守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回应佛教的挑战,从身心修养、哲学思辨、个体安顿三个层面展现了其文化自信的状貌和内在逻辑。北宋士大夫重新高举儒家内圣外王、忧乐圆融的道德价值圭皋、开启了修儒家之本、以儒释佛的文化自觉,彰显了北宋士大夫传承儒家精神传统的文化担当。本书还探讨了范仲淹、周敦颐、二程、苏轼等北宋士大夫
本书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论述了中国古代政府展现出不俗的公关能力,在处理君民关系、民族关系、外交关系、组织与民众关系、人与自然关系都有独到之处;以“以民为本”、“仁政”思想去调和君民对立;以“大一统”、“华夷一体”思想调和民族对抗;以“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思想和谐人与自然关系;以“仁义”和“自治”思想处理组织与民众关
在当今社会通过对科举文献进行深入整理研究,古为今用,为当下的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等提供借鉴。基于科举文化研究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举文献得到发掘利用,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次出版的《林介宇张文达藏稀见清代科举文献汇编》,所涉内容时间跨度长,最早为清雍正时期,最晚为宣统时期;地域范围广,如仅乡试卷即包括顺天、江南、山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本书是中国科举文化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