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文化研究》体现出鲜明的跨界特色。新时代以来,人文学科的跨界冲动在两个领域得到了醒目表现。其一是数字人文与数字叙事,它打破了科学与人文的边界,使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文化等在数字技术的嫁接下呈现出全新面貌。其二是跨媒介文化研究,它超越了媒介方式的阈限,关注不同文化媒介的差异性与相通之处,及其在交融、对话、转换、张
本书属于浙江海外交流史研究丛书之一种。甲午战争后,一批批满怀爱国热情的中国青年远渡日本求学,其中,来自浙江的留学生数量始终名列各省前茅,近代浙江留日学生的人数至少在3500人以上,约占全部留日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些人对中国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虽然学术界一直重视近代浙江留日学生问题,对其中的一些人物
文化交流是推动国家间互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的重要路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交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芬兰是北欧重要国家,也是最早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之一,中芬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效促进了两国政治经济合作的加强。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北欧五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改变,芬兰抛弃中立
2021—2022年,文旅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文旅+”模式不断拓展,文旅与教育、体育、商业、康养等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文旅与飞盘、LIVEHOUSE、剧本杀等小众业态的嫁接备受青睐,多样化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大众旅游进入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文艺作品创作也迎来高峰期。兼具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网络电影、
“文旅+”拓新路,新兴业态缤纷跃现。2021年又被称作“元宇宙元年”,以5G通信、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催生着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的诞生。“国潮之风”的盛行,源于将文化底蕴与时尚创意的巧妙融合,源于对年轻人审美偏好与消费习惯的精准评估。这一时期,“国货潮品”跨界联名不断,传统文化元素持续融
本书以青海省为例,系统梳理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以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内容,总结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的价值理念与实践经验,探索特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式和相关政策选择。
本书是一本记录黔东南地方文化的文集,主要介绍了黔东南地区的历史人物故事、遗迹和当地的特色文化,如古法造纸、青白茶,以及蕴含浓厚民族风情的葡萄节、桃花节。
本书分报告篇、案例篇,以及对优秀案例进行集中展示的附录部分,是关于广东省近年来在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领域的探索经验及案例展示。本书通过翔实的调研数据和有针对性的分析,全面反映了广东省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建设发展历程、服务网络及规模、建设保障条件、服务开展情况等,并总结其整体建设特征;分析了23个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省公共文化新空
本书总共分为8章,主要围绕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提高文化自信、加强家风家教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推进文化“走出去”工作等方面进行论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同时结合多地的实际案例以说明问题,对于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学者团体认识文化建设规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都有着一定
本书为学术论文集。本书以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文化工程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问题等开展研究,主要收录国内著名非遗专家和博硕士的研究论文20余篇,分为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民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理论、传承人口述史等版块。论文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