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常以唐兰的《石鼓文年代考》所载“刻立在秦献公时期(公元前三八四至公元前三六二)”为准。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也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田野,也称“陈仓十碣”。唐代初期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时原。石鼓共十枚,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本书收录王羲之《乐毅论》全本、《黄庭经》残本、传王羲之书《孝女曹娥碑》、《兰亭序》定武本、《乐毅论》海字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柳公权跋本、虞世南、褚遂良等小楷共八种。楷书肇始于没末,发扬于魏晋,鼎盛于唐朝,至今已逾一千八百年。其初以小字为多,后人称之为小楷。
本书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五二二)。是为北魏碑刻中最著名者,为精严雅正书风的代表,被誉为“隶楷之极则”(康有为语),“开欧虞之门户”(赵崛语),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甚大,备受推崇。
本书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传为李斯所书,属小篆书法作品,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
本书为米芾书龙井山方圆庵记,以供广大书法爱好者阅读使用。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或“孔龢碑”等。碑文记录了司徒吴雄、司空赵戒据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求为孔庙设置守庙百石卒史一人,以执掌礼器庙祀事宜的往来文书,保存了东汉诏报文书制度和格式,可与《史记》相关文献互证。碑文未记刻立时间,著录多附碑
本书收录篆刻名家唐子农以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为篆刻创作内容,用金石篆刻展示名著经典,精心创作篆刻作品四十余方,印文、印风皆雄强旷达,相得益彰。本书原石、印面、印蜕、边款四色精印,刀痕爽利、技法纯熟,更附以二十余位名家品评,作者将近年在书画、金石碑刻方面的探索与心得付诸刀笔,既不失秦砖汉瓦之古趣又自出新意,展现其独特
本书是楷书的钢笔练习字帖,以名言警句为主线,既包括书法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实操性很强的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训练。除此之外,教程中每个篇章还加入了名言警句的内容拓展和作品的创作练习。全书在楷书基本技法、章法、欣赏、临帖等方面做了全面介绍,并配以例字、图表、范帖,图文并茂,可作为硬笔书法学习读本、楷书字帖使用。
本书基于当代林散之、卞雪松书画理论、实践的传承,对历代书法执笔法、用笔法理论进行甄别筛选、归类整理、考证考据、分析判断、概括总结并口诀化。确立和解释了书法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实践进程规律道进乎技、人书俱老等。对书法执笔法以气御笔,分解为手法虚拳正腕、名指揭之,及五字法、拨镫法、双钩法、双苞法、捻管法;身法虚灵顶
钟国友的草书印是篆刻园地的一朵新花,一枝奇葩。钟国友正富年华,精于思考,勤于创作,作品多多,如“仙风道骨”“金石传家”“坐地日行八万里”“江流有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刀锋乾坤”等,都大有可观处。本书选取了他近年来的草书印精品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