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基本镇情、建置区划、镇名由来、建置沿革、辖区变迁、所辖村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山脉、气候、河流、库塘、物产、人口民族、人口总量、源流迁徙、民族构成、姓氏组成、社会发展、科技科普、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居民生活、文明建设、红色传承、乡镇建设、党建政事、镇域经济、文
本书内容涵盖史前·五帝时代、夏朝、商朝,直至2012年郑州城市非常丰富的重大发现,历史事件,如史前·五帝时代有旧石器时代重大考古发现:织机洞遗址、老奶奶庙遗址、李家沟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阶段遗址,新石器时代重大考古发现:新郑裴李岗遗址、新郑唐户遗址、大河村遗址、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黄帝时期等。
本书以公益埠为研究对象,通过重构公益埠的发展历程,剖析公益埠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文化遗产的价值,说明了侨乡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并结合公益埠保护现状,对公益埠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具体举措。
《江阴军志》系江阴早以志为名的志书,成书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凡32门,11卷,明正德以后逐渐亡佚。宋《江阴军志》内容涵盖了城镇、山川、名胜、教育、税赋、官宦、人物、题咏等诸多方面,且多征引他书,而所征引之书今多散佚,因此具有很强的资料性。本书整合了《绍定志》《续修江阴志》《江阴续志》,基本还原了宋《江阴军志》的
《[道光]安陆县志》四十卷,首一卷,清蒋炯、梅体萱修,清李道平、李廷锡纂,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清朝康熙五年(1666)安陆知县高联捷修《[康熙]德安安陆郡县志》二十卷,康熙中沈会霖又增修,遗有残本,其后百余年未有编辑;嘉庆二十二年知县蒋炯聘乡贤李道平等人修安陆县志,因转到别处任职而未付梓;道光一十三年知县梅
《[道光]黄陂县志稿》二卷,清金圆均纂修,金永森补注,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本志为金国均于道光年间编辑,书未成而兵事起,因而仅成沿革、人物两卷,共计三万六千余字。金国均之侄金永森得此稿,认为其学识才能不足以续辑补全,故仅以按语的形式对内容进行了补注;同时他又担心此稿日后遗失,因而与胞弟金永声商定用机器印刷出版,
《〔康熙〕江夏县志》,清潘寀鼎修,清刘宗贤纂,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刻本。江夏县,隋开皇九年(589)改汝南县置,明清两代皆为武昌府治,民国初年改为武昌县。武汉市今设有江夏区,名虽同,但所辖区域有较大差别。入清后《江夏县志》多次续修,。潘寀鼎莅任后,鉴于邑志存在纰缪散佚诸问题,乃延请邑绅士人广搜博考,以郭正域、张希
本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响应国家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的一项学术成果,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集中阐释了京津冀地缘关系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与基本规律,分析了三省市之间在生态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关联,探讨了地缘关系在何种程度上推动或制约着各自区域社会发展等重要理论问题
本书研究古代凉州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课题,全书共计40卷,分地理山水四卷、物产一卷、大事记三卷、职官七卷、人物八卷、流寓一卷、遗事记二卷、祥异古迹一卷、艺文十一卷、西夏纪年二卷。
本书分为土地、人民、政事、文献四门,其下再分三十四目,部分目下又列附目若干。以人物记载较详,多系明清之人和事;其次为艺文,以诗、序、记为主;再次为山川古迹、职官学校和典礼赋税等。整理以道光二十五年续修、光绪十三年补刻本为底本。该书是研究内江历史沿革、明清社会情况、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