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学》是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会刊,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第三十一辑包含18篇乐府学相关专题论文,涉及上古三代至明之礼乐制度;对民间俗乐、南朝西曲、唐宋琴曲的专题研究;对《郊祀歌》《悲哉行》《朝鲜竹枝词》的专篇研讨分涉中国古代文体流变与中国古代诗词的域外书写;
本书以民族影像表达的实践和个案为突破口,观察叙事传统在情感、故事、时间和空间等维度上的表达特点,在多学科交叉点上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新表述。本书一方面从纪录片本体入手,探讨视听语言的表现和再现的叙事手法;另一方面从民俗学视角的“传统”“国家”“族群”“日常生活”“语境”等理念出发,探讨民族文学和民族
金圣叹所批评的唐代七律,其后人冠名为《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甲集》刊刻,其选录了近六百首诗。本书精选了其中三百首,涵盖从初唐到五代时期的不同诗作,其着重揣摩唐人七言律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形式等。金圣叹创造了“七律分解法”,将唐诗分为“前解”“后解”,分析字里行间隐藏的写作方法以及诗人的真实情思。或鞭辟入里,或借题发挥,
梁祝传说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爱情故事,影响广泛久远。梁祝文化研究中,传说起源地点与时间的考证是专家学者关注焦点,然至今尚无定论。而该书稿提出,梁祝传说真正源头在江苏宜兴。祝英台本是祭祀的神坛之名,梁山伯本是受祭祀山神,原型与梁武帝有关;传说起源与江苏宜兴“祝英台读书处”有关,宜兴久已湮没的“祝英台读书处”巨型石刻仍然存
本书从修辞学角度对苏轼散文的成就和传承及其根源进行发掘、评述和解析,重点是对苏轼散文修辞的风貌、成就、创新及传承进行描述、评价和阐释,以及对苏轼散文成就和传承的修辞学解读。本书主要借助修辞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苏轼散文的成就和传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修辞学角度的描述、评价和阐释。首先对苏轼散文作品进行全面考察,对其修辞的整体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唐宋词欣赏》作者夏承焘先生被誉为当代词宗,夏先生的说词,潇洒从容,举重若轻,能入而能出,能放复能收。他治词史、词论于一炉,本身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多年的治词心得与丰富的作词经验,使他对古人的词作在章法、句法、子法、过片、结束、用典等方面有十分深切的体会,在本书中,夏先生一一将这些经验分享出来。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简论,选王运熙先生《汉魏六朝诗简论》《论吴声与西曲》《汉魏两晋南北朝乐府官署沿革考略》等经典研究十三篇;下编赏析,解析《孔雀东南飞》《胡笳十八拍》《木兰诗》等名作。本书基本涵盖了王运熙先生汉魏六朝诗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有综述性的文字又有对具体诗歌的解读,读者可以随王运熙先生了解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领
童谣是一个民族的摇篮曲,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初孕育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童谣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研究者将传统童谣放在现代文学理论的视野里予以观照,对童谣做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研究者用专题研究的形式,只抓关键点而舍去细枝末节,保证了童谣研究的灵活性。作者对传统童谣的特点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