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童心的文学,具有明显的童本性、文艺性和教育性,不仅多维助力孩童发展,也是成人的心灵归宿。小小的儿童文学闪现着人类文明演进智慧,在东、西方呈现差异与共融的发展脉络。本教材服务于对儿童文学和教育倾心的师范生、幼儿园教师、家长等,融合教育学和文学双重学科立场,梳理儿童文学概念和原理,从体裁形式、主要母题和艺术特征三方面带
《沈从文的写作课》:本书是著名作家沈从文有关小说、散文写作技巧的文章选集。何为好的小说?何为好的散文?怎样才能写出诗意空灵的小说、简洁隽美的散文,有何诀窍?本书中,沈从文从创作观、小说艺术、散文秘诀三方面,与读者坦诚分享自己毕生在小说和散文方面的写作经验、写作技巧,内容涉及思想、语言、描写、结构等,既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唳天学术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编,以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基本作者队伍,以文学院学科教育研究方向为主要收录内容,面向文学院在校学生以及其他院校文学院读者为对象的学术性读物。体现了首师大文学院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水平,系该学院供广大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参考及与其他兄弟院校学术交流的学术成果。首师大文学院为编选本书专门设立了专
本书分为“于坚研究专辑”和“西南联大文学研究小辑”两部分,设有综述、他者的视域、作家对视、学人观点、青年论坛、李广田研究、郑敏研究七个栏目,收录了《备受争议的诗人于坚》《于坚的诗和我的怀念》《复调的挽歌》《昆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流亡与回归》《在“寂寞”的咬啮里寻得生命》等文章。
本书是一本研究比较文学的专著。本书首先分析比较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定义及本质、科学特征以及研究对象,进而着重分析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不同文体的文学比较;其次研究比较文学的相关学科理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最后,紧密结合当代文化理论,将比较文学与当今社会和文化变革联系起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和探讨文学、文化和人类共通性
本书是一本关于文学理论教育教学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研究专著。本书首先概括了文学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属性,阐释了新媒体时代下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其次分析了文学理论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危机,并提出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路径;最后阐述了新媒体时代下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希望借此厘清新媒体与文学教学之间的关系,使文学理论课程建
本书研究的隐喻属于诗学隐喻。诗学隐喻早有言说,但是没有人明确提出这个概念。保罗·利科在《活的隐喻》这部著作中建立了诗学隐喻的理论体系,本著作在全面梳理诗学隐喻的历史脉络,并在利科建立的诗学隐喻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并定义了诗学隐喻。诗学隐喻的本质是摹仿。诗学隐喻在语词、语句和篇章三个层面进行摹仿,分别指称和摹仿人物、行
本书内容包含:平和心态,快乐写作;在脚下挖口井;我如何写起童话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成功还是失败;一种最好写而又最难写的文体;有感于散文的表达;写得质朴些,浅显些;从小乞丐到“铁宝罗”;人和动物的情感演绎等内容。
《超越语言诗性言语的心理发生》是鲁枢元奠定自身学术地位的文艺学专著。 文学性的核心是诗性,诗性是人性的底色。本书所探究的是文学语言的心理发生,亦即诗性在人性中的发生与遗存。文学语言是如何在一位作家或诗人的心中产生并呈现出来的?诗性的语言如何在人性中扎根生长?当诗意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时,文学艺术如何再度达成对于日常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学科的诞生;1908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作家与白日梦》,为文艺心理学面世揭开序幕;1924年,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并在大学课堂讲授,成为国内引进文艺心理学系统理论的第一人;1936年,朱光潜出版了中国学者的第一部《文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