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天路历程;耶教如是说;行者的足迹;儒生如是说;荒原疾行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裂开的岩石、“精神狩猎”、在禁律面前、沉默的“福音”、另一种福音、“拨开雾见青天”、“今不如古”等。
传统与处境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话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到的问题。本书在讨论当代*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宗教学家——麦菲(SallieMcFague)的著名思想实验“隐喻神学”的基础上,考查这种以隐喻、寓言和模型等为概念基础的方法论,在处理传统文化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现代性问题的冲突
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文化的**人,他对中西文化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利玛窦在韶关传教六年,向瞿太素等国人系统地传播了西方的初等数学、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等数学知识,并与瞿太素一起尝试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卷,使韶关成为西方数学系统传入*国大陆*早的地方之一。本书主要介绍利玛窦在韶关六年传播西方数学及其促
《清教与美国美国精神的寻根之旅》旨在美国历史语境下,梳理清教阐释与清教研究,透视各个历史时期的阐释主导之音,如班克罗夫特、亚当斯兄弟、布鲁克斯、门肯、帕林顿、米勒、伯克维奇等著名批评家的清教思想,分析批评家们与时代的互动、其阐释立场、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影响等,揭示他们笔下清教与“美国”的关系。 清教
《汤若望传(第二册)》介绍德国著名的来华传教士、文化交流者汤若望的一生。汤若望学识渊博、不倦于学,热心传道,历经明清交替,为中国的历法、科技与宗教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者魏特从家世、出生、童年、学习、传教活动方面,对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予以揭示。同时通过汤若望的相关记载,也展示了明清历史的若干片断。下册主要
《国家教育与宗教基督教教育会与近代中国/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研究系列丛书》讲述了基督教教育是近代以来中西方互动的一面镜子,跨越国家、教育与宗教之间。本书选择近代中国的基督教教育会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晚清民国时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之下,通过对此代表整个基督教教育界的机构进行透彻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展现在诸多因素不断冲击
教堂建筑的兴起,与中世纪欧洲宗教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督教会不仅在政治上支撑着欧洲的封建社会,而且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事务。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教堂建筑便成为中世纪欧洲建筑的主体,为了追求天国的幻影,欧洲建筑师们纷纷远离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传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风格。 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后,人文主义
《钱德明:18世纪中法间的文化使者》旨在对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代表人物钱德明(Joseph-MarieAmiot,1718-1793)进行综合性研究,在接受研究框架内突出语境研究、翻译研究和形象研究,重点梳理钱德明的著作、翻译以及他在与西方学者交流活动中的互动角色,进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对其定位。本研究以钱德明的复杂文化
《传教士韩宁镐与近代中国》叙述了德国传教士韩宁镐的一生,而主要讲他在中国山东传教的经历。他为了宗教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对中国老百姓抱有善意。尽管存在文化的差异,他仍然努力了解中国文化,化解了遭遇到的种种冲突。这本传记也可作为了解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参考资料。
《近现代基督教的中国化》是201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福建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合办的“近现代基督教的中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部分论文的结集。 中国是一个疆域广大、主体文化悠久稳定、地域风俗各异、民族多样的国家,异域宗教信仰在各个地域呈现出的不同蜕变形态,在不同岁月对中国社会引起的“冲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