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前期宋太宗命人汇集历代名家书迹编排、摹刻成《淳化阁帖》拓印传播开始,历代收集前人书迹汇刻丛帖的做法绵延不绝。在照像印刷技术普及以後,编辑、出版各类书法汇编、全集的举措更为便利。不过如果仅仅重复前人,辗转翻印,毕竟意义不大,关键是要不断扩大视野,搜集、补充新的发现和收获,才能对人们认识和学习书法艺术有所帮助。《
在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十分独特的一个门类。它最初从纯实用性官私玺印的广泛应用中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以文人艺术家为创作主体,具有相对独立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中国美术全集:篆刻(全1册)》所选作品范围为中国人创作的、反映中国文化的篆刻艺术品,使读者对篆刻艺术的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宏观的了解。
本书搜集了有关艺术方面的世界最早和最新、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最高与最低等多项纪录,内容丰富,既有一定的知识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对广大读者增长科学知识、开拓眼界大有裨益。
本书主要介绍了原始岩画、雕塑、建筑、绘画、音乐及舞蹈、戏剧、电影等几大方面的艺术成就。它们记录了人类艺术的发展历程,对现代中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专题性的探讨,具体考虑是:佛教建筑的本土化、多教合窟的造像、观音菩萨的女性化、本土化的地狱造像、敦煌石窟中的屏风式变相、水陆法会与水陆画、佛教造像的帝王化等。附录里,还有宝卷、文殊菩萨、铜镜、版画和青州造像等专题的初步探讨。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和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纪。20世纪初期,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进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的边缘。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发生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则由抗拒、怀疑到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在这种历史环境里,西方绘画也顺利地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
吾友金申先生,奕叶家声,蝉联华胄。风神雅静,识量冲和。学识圆通,文心富胆。发言为论,挥翰成章。属意塑雕,研精文物。旨在匡扶像教,矩度丛林。盖以虽法身难测,至理希诠;而造像所极,量度斯在。堪可究兹胜业,述此因缘;用表佛祖心宗,人天眼目。用是参谒中外,寝馈常年。掇彼玄微,穷其指奥。造为雄文,语必生新,篇皆获隽。近更冥搜箧笥
一、《周韶华全集》共八卷,按文化主题分类:第一卷《两河寻源》、第二卷《山河纪行》、第三卷《天地江山》、第四卷《梦溯仰韶》、第五卷《国风归来》、第六卷《神游星空、第七卷《呼唤大美》、第八卷《百家论评》。入集作品均由周韶华先生亲自审定。 二、《周韶华全集》一至六卷图版部分共收录周韶华先生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749幅、摄影作
本年鉴设管理与建设、展览、研究、研讨会、典藏、教育、讲座、交流、纪事栏目。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补了最新的美术史料和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图像资料,系统介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流变,把中国美术史看作是由历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发展史,分时期、分阶段对历史上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具体细微的论述和阐释。本书以论带史,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