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对“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是否初具成效”以及“如何使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更具成效”这两个问题的思考,遵循“提出问题—理论分析—现实考察—论证检验—对策路径”的思路,围绕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展开研究。
本书以东北振兴为主题,围绕东北振兴理论与政策进行研究,成果整理为30多篇文章,内容涵盖“十四五”时期东北对外开放新前沿构建、塑造以我国东北为枢纽的东北亚经济走廊、新形势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东北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数字转型创新促进东北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时代实现辽宁软件发展新突破等,以期为改革决策提供一定的参
本书在回溯了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历史的基础上,明确了东北地区实施对外开放的驱动因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我国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与国家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解决东北地区发展问题的内部驱动以及国际整体发展环境调整与东北亚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主要通过国家发展东北地区战略的实施、边境口岸体系的完善、特殊经济
本书收录了《做一名接地气办实事的“编外扶贫干部”》《统筹协调凝聚力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三个聚焦”助力精准脱贫》《不负使命不负人民》《对口帮扶,改变了老乡也改变了我们》等文章。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五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沿海港口城市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经济基础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是对外开展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本书以天津为具体案例,首先聚焦天津面向“一带一路”内外合作重点区域,
本书提出南海经济圈这一新的圈层结构,并针对此目标对象开展深入研究,是满足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所需要的新路径的理论研究内容;同时,开创性开展南海经济圈建设相关内容的研究,包括南海海洋一体化开发,环南海主航道国家之间的产业一体化、贸易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等,均为前人甚少或未开展研究之领域;最
现代化是当代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目标,但各个国家的现代化的进程是参差不齐的。成功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中国的现代化折射出现代化的诸多共性,反映现代化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各自的现代化道路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尊重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
本书在对公司债务政策影响因素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回顾的基础之上,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制度背景进行全面地剖析,对社会资本的发展脉络、定义内涵和度量方法进行详细地阐述,结合中国融资制度背景构建适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资本综合度量指标体系,并对上市公司社会资本的指数特征进行深入地分析。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为宏观阐释,第一章分析全球发展合作的形势变化,第二章以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为例,从国别和机构层面研究国际发展政策与实践经验,第三章从发展议题视角出发,分析在基础设施气候治理、人道主义等领域的发展合作趋势与实践。第二部分聚焦东南亚地区,第四章从地区层面研究发展需求与国际发展合作特点,
本书以管制经济学理论为依托,并综合运用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理论,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以上监管的实践问题提炼为学术问题,展开规范的理论与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