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是一个全新的、以丝路沿线国家为主体、面向世界各国青年导演的电影艺术交流平台。《新丝路·新青年·新电影:2017首届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论文集》收录了来自日本、伊朗、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五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在“2017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上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探讨电影创作及青年导演培养问题所做的
本书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上海电影的一部分,更具体的研究对象即是中国早期电影史中在产业与创作上均为三足鼎立之一足的联华影业公司。本书还原历史真相,将联华影业公司影片创作的美学风格全面目一一展现,分析了以其为代表的上海电影在当时能够与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分庭抗礼的原因和后期衰落的原因等,并总结了联华影业公司对当前中国电
本书是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工作版定稿剧本,根据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抗战时期重庆“树华”农场主任丁务源虽经营不善,却善于周旋的故事。剧本基本沿袭了小说的叙事结构,保留了老舍语言的凝练与幽默,用更多细节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的人情世故、民国风貌。除了呈现完整剧本,书中还收录了原著小说、电影主创成员的
本书着眼于“影像中国,梦幻人生”,落点在“美的中国电影”,时间跨度为中国电影100年,分为童真时代、青春物语、梦想之舟、别样情感、时代典藏、世间幽暗6个章节,通过近50部中国电影,为读者打开一幅了解世界的绚烂多彩的画卷,让读者体会电影作为“造梦工厂”的独特魅力。全书以比较故事化、性灵化的笔调加以叙述,在保证知识精准的基
《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史论》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界定文化人类学纪录片,起步期(1957-1977):学者与电影工作者通力合作,恢复期(1978-1990):科研机构大力推动,发展期(1991-1999):影视工作者创作活跃,繁荣期(2000-2015):多元助推,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访谈实录一:访问
电视文艺作为当今社会*群众基础,*社会影响力,*日常生活感的艺术样式之一,在中国已经有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六十年一个甲子,六十年一个轮回,当回顾这几十年的发展之路时候,我们不得不为其创造的文化景观而感动,但面对当前电视文艺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环境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给予更深刻的思考:影响中国电视文艺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本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理想在影像中飞翔、战后电影的态势与进程、三个地区的电影与电影意识形态、波澜起伏的动荡历史与社会派电影、走向开放与成熟的电影艺术等。
《影视文化(第17辑)》收录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新的影视研究文章20余篇,分为:中国电影史学家研究、影视评论特稿、电影理论、“一带一路”与电影、电影史、电视研究、腾讯电影研究7部分,体现了影视研究领域的新动向。
本书第一版曾获得郭沫若史学奖和首届政府图书奖,时隔6年做增订版。此次修订有如下调整:1.在原书的基础上,修订了原书中错误,新增条目千余条,如关于考古新发现、重要文物古迹、著名的建筑物等。2.大幅度改动和调整的条目四五千条。随着行政区调整,“今地“也做了相应调整。3.另新增字头笔画索引,更方便读者阅读、检索。4.重新编绘
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潘桦导演工作室系列丛书之八微电影指南手册之三。本书对微电影的摄制进行了讲解,共分为四大部分,*部分叙述微电影的组建,第二部分讲解了微电影选景的特点和场景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微电影的拍摄,微电影应该怎么拍?书中给出了答案,第四部分举例说明微电影应该怎样剪辑才能使影片更加精彩。每个部分后都有相应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