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散文作品精选。本书通过重新编辑整理,收录了刘亮程34篇代表性散文和3篇访谈演讲。从黄沙梁到菜籽沟,一个人和他的村庄堆满了故事:站上树枝的孩子、黄昏时劳作归家的大人、坐在墙根的奶奶、淘金的后父、望着村口的守村人、永不停止的托克包游戏……每一个离开又归来的人,最终都会活成自己的家乡。在作家用沉静浪漫、洗
本书收录作者历年作品100篇,由“故乡生活”“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在旅途”“与自己和解”四个部分构成。全书以作者个人生活轨迹、求学经历、事业发展、社会阅历为全线,以“记述过往、珍惜所有、再向人生”为内容总基调,以通过写作达成“与自己和解”为创作主旨,通过一个个故事的真实记录,反映普通人身上所深刻烙印下的自20世纪60代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昭苏的前世今生;大汉公主墓;夏塔古城遐思;藏传佛教圣地圣佑庙;岁月如歌,灯塔知青馆;历史长河的守望者——草原石人等。
本书作者以六次深度游历的亲身经历,细腻描绘了法国的浪漫、意大利的古韵、西班牙的热情、荷兰的宁静、奥地利的古典与希腊的神秘,等等。每章一故事,不仅记录了美食的诱惑、建筑的壮丽,更深入挖掘了当地人文背后的温情与哲思。
本书通过描写西北农村生活的日常,让读者对“三农”有更多的思考。主要内容包括:我与世界的约会;我的父亲;我的班主任;我的爷爷;我的母亲;母亲的鼾声;身影;母亲的喜与悲——母亲节感怀等。
本书是陈永昊散文作品集,部分作品已发表。书稿分为生命之旅、文化之旅、文学之旅、书途之旅等五辑,记录了作者人生历程中的艰辛和快乐,书写了自己对文学、文化、生命的诸多感悟,同时,也记录了不少读书心得体会。
本书主要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常识”的一般意义,第二部分探讨“常”的作用,第三部分专论人与“常”的关系,第四部分探讨“常”在生活中的体现,第五部分展述“归常”“超常”的概念。作者以探讨“常识”及“回归常识”这样一些大众话题引入,从“常”字入手,试图发掘“常识”概念的深层内涵,从而为“常识”构建一个逻辑基底,并联系生
作者对图书馆情有独钟,他来到杭州时,就把房子买在浙江图书馆边,并每周末去图书馆听讲座、读书、学习,风雨无阻,如此坚持了十四年。他不仅听文学与经典作品解读,也听哲学与文化。对作者来说,到图书馆听讲座,既是一种兴趣所在的求知方式,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人修行。收集在本书中的这些随笔与文章,就是作者多年来在浙图与杭州国画院听课的产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在“念古今”部分,作者走进乌镇,感受布谷鸟的啼鸣,讲述与音乐伯乐的缘分以及广陵古琴的情缘。“故乡情”部分,既有对柳树的抒情、对君子兰的赞美,也有对传承文脉的思考。整部散文集从不同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领略历史与当下、个人与社会、故乡与远方的种种情感和思考,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本书稿是一部散文集。书稿分“故乡情思”“往事如烟”“随想杂谈”三个部分,收录了《碾道深深》《母亲的搅团》《回望白于山》《在路遥的文字里,寻找生命的远方》等60多篇作者近些年创作的散文,其中部分作品已发表,内容大多以陕北的黄土高原和白于山为题材,将作者的童年记忆以及家乡的发展变化诉诸笔端,让更多的人了解陕北,了解那里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