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频密,一代复一代的来华西人投身汉外、外汉辞书的编纂和汉语词汇的集释,为剖析中西交往与文明互通、语言接触与嬗变留下了另一个敦煌宝藏。《明清来华西人与辞书编纂》正是对这一敦煌宝藏的考古再发掘。本书从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全方位地阐释:1.明清时代的西人如何看待汉语材料?其看法与中国士大夫有无
《切韵》系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文献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有两种:故宫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和《广韵》。其中《广韵》已有多种校理专著,如周祖谟《广韵校本》(1960)、余廼永《新刊互注宋本广韵》(2000)、黄侃《黄侃手批广韵》(2006)、蔡梦麟《广韵校释》(2007)、赵少咸《广韵疏证》(2010)等。相较于《广
汉字是象形文字,但它表达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更多的是内在关系。词义有理可循、井然有序,多义词的大多数义项由一种抽象意义贯穿和统摄,即核心义。核心义影响着用词之法,统摄着众多词义,并始终存在于词义演进过程中。核心义研究探讨用字之法以及词义演变的基本规律,能够阐释诸多义项产生的脉络关系,揭示同源词词义演变的诸多关联。本书
本书的主要创获是提出首发和后随两种不同类型的演变模式,认为首发模式中的主要特征对后随模式起着制导作用,影响力贯串同类演变的始终。从历时角度看,首发者和后随者之间不是拷贝关系,每个成员都走过具有自身特征的语法化历程。在对演变的语义因素的探究方面,本书分析了语义关系变化、时间关系变化和句子推理意义变化等因素。对产生介词的结
在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新背景下,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是汉语国际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大势中,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推动了汉语走向世界,也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概论》从发展研究的视角出发,既有整体宏观的国际视野,也有“一国一策”的国别视域;既有教育国际化下汉语国际教
本书是一本关于法学论文写作技能的著作。 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论文写作的基本原理、要求、技能、规范、方法等。 本书特点之一是,几乎涵盖了论文的每一个角落,力争无遗漏; 另一个特点是注重讲理,而不仅仅告诉读者技能是什么; 第三,为了避免单纯展开的规范形式单调、僵化,文中穿插了哲学、古文、诗词等类比性的表述。
"该套书作者杨士兰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第三届“读友杯”全国短篇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优秀奖。插画师均有着丰富的插画设计经验,且都组建过团队。本套书梳理了500个汉字的历史演变,讲述了这些汉字背后丰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文化内涵都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渗透出来,漫画风格诙谐幽默,孩子读懂这些字,也就读懂了它们背后的中华文明
汉语博大精深,言简意赅,典籍丰富,语言游戏俯拾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概有哪些汉字或单词容易形成语言游戏?数量有多少?能否按照字母表清楚地呈现?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语言游戏?哪些人物说过什么语言游戏?汉语语言游戏和汉语学习的关系如何?语言游戏的深层机理是什么?语言游戏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有何作用?这是本书希望透彻
本书主要考察了大冶方言的状态形容词、物量词、代词、程度副词、语气词、特殊语法成分、语缀等一些词法方面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句法问题,揭示了大冶方言在词法和句法上的一些重要特点。研究中,注重多边比较和多角考察,在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做了积极的探索。
大学语文是大学通识课程之一,本书有机结合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以人文性、时代性、实用性为目的,有效融入了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思想。全书由“经典阅读”和“实用写作”上、下两篇组成,旨在通过对各种名篇、范文的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并通过课后习作与上台发言练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