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古代佛教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历经千百年沧桑,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对石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各种病害、洞窟渗漏、雕像溶蚀、本体风化等现象严重威胁着龙门石窟的安全。本书记录了21世纪以来,龙门石窟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与发展变化,
本书以商周时期青铜觥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传世著录和考古出土的青铜觥的基础上,运用分型定式、年代分期等多种研究方法,讨论青铜觥的类型、年代、区域、器类、器物组合以及铭文纹饰等多方面内容,务求对青铜觥这类器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
《石坊撷珍——嘉兴西曹墩遗址出土文物选粹》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市文物保护所编著的关于嘉兴西曹墩遗址考古成果的文图图集。包括出土陶器、石器等主要器物以及此次发现的较为重要的刻画符号、戳印符号等标本。《BR》西曹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余新镇金星村东南部,是一处与石器加工相关的良渚文化遗址。2020年7月至2021
本书是一部中国考古学基础性知识的入门教材,分为十八讲。内容可分为考古学及其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分支学科、古代主要遗迹、古代主要遗物4个大的部分。为方便阅读和理解,全书共收录400余幅插图,图文并茂,便于读者在实践中鉴识各类考古遗迹、遗物,掌握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系统知识。
埋藏学以研究遗址形成过程为核心目标,是当今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本书重点探讨为何以及如何研究旧石器时代遗址堆积形成过程中的人类行为因素与自然作用因素,识别遗址所经历的来自于不同作用力的不同形式的改造,为准确判断堆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复原人类行为过程奠定基础。埋藏学研究能够使我们对考古材料做出尽可能客观、准确和全面的解读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专著。从钱币的产生、范铸工艺的应用与传承到铸钱工艺自成体系的发展演进,都有专业的、学术的论述与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本书深刻阐述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演进发展方向,即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就铸钱领域的两大技术发明——叠铸和翻砂工艺作了专门的论证。此外,本书还首次将铸钱工艺
本书将新疆龟兹石窟造像艺术作为研究的材料,揭示出新疆古龟兹造像与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文化的关联。在相互往来交流影响中,中原文化艺术沿河西走廊抵达龟兹,对龟兹造像的汉化产生了影响。
本书为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内和少部分从大方县内划出去的新行政区内的彝文碑刻内容的整理翻译和研究成果,这些碑刻主要以墓碑为主,有纯彝文碑,也有彝汉合璧的碑刻。其中墓碑主要讲述墓主的生卒年和彝族姓氏(尼益),以及所做的贡献等;祠堂碑记主要讲述家族的来源、迁徙过程和家族谱系;家族纪念碑主要记述家族发展的历史和每一代的名字,也算
书稿为“巴渝文库”2020年出版项目系列丛书之一,是在毛远明教授重庆市社科项目“重庆历代石刻整理与研究”和重庆图书馆编《巴渝文献目录碑刻文献类》的研究基础上,收集整理重庆38个区县(以目前现有行政区域26个区,12个县为主,但也因历史因素不可避免地收录了原历史区域中属于重庆,但现今已经不再属于重庆辖区的少部分)的金石文
本书由敦煌研究院编写,著名敦煌学专家、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领衔,是一部以中国传统节令为脉络,以敦煌文献、壁画和雕塑为载体,多角度讲述中国传统民俗与科技文化成果的普及性读物。本书共35章,按照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11个传统节日分类,将中国节令物候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相结合,多学科协同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多元价值,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