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采桑子》由九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游离的故事连缀而成,讲述了民国以后满族贵胄后裔的生活,大宅门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描绘了老北京一个世家望族的历史沧桑及其子女的命运历程,展现出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人世更迭与文化嬗变,令人掩卷三叹。满族词人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山鬼木客》是叶广芩的一部中篇小说集,选入中篇小说十余篇。《熊猫碎货》《老虎大福》《山鬼木客》《黑鱼千岁》《长虫二颤》《猴子村长》《乌鸦卡拉斯》《狗熊淑娟》《注意熊出没》等九篇,看似与动物相关,其实是借题写人,敬畏生命、敬畏历史、敬畏自然。《套儿》是作者的一篇早期作品,篇幅不长,童真的视角,童真的笔调,具有散文化的风格
长篇小说《全家福》描写了居住在北京四合院中古建行王满堂一家祖孙三代及其邻里几代人五十年恩怨情仇、生死沉浮、悲欢离合的世俗生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动人心魄又发人深省。故事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鲜活的语言文字,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作品有极强的亲和力。作者以娟秀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在半个多世纪
叶广芩深入陕南山区小镇,挖掘秦岭深处的记忆,复活了一段尘封的历史。长篇小说《青木川》以青木川匪首魏富堂的传奇经历为主线,辅以冯明、冯小羽、钟一山三条辅线,笔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进进出出,既为作品增添了丰富而饱满的艺术魅力,又体现出作品在历史与现实、人物性格、多种线索与结构、时间与空间等各方面的张力。同时,作者在作品中
长篇小说《状元媒》是京味文学大家叶广芩家族系列作品的代表之作,讲述了清朝蕞*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做媒,促成了皇*室后裔父亲金瑞祓与平民母亲陈美珍的婚姻,由此引发了金家大宅门里的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的故事。作品以小格格我的视角为轴线,冠以十一部京剧戏名写成。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跳跃性地写出了背景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
昆明是作者的故乡,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作者从个人记忆和时代变迁两个维度,叙述了他眼中昆明的种种样貌,包括这座城市的历史、自然环境和人们鲜活的生活。书中的摄影作品来自作者1980年代以来在昆明各地的“街拍”,老的照片中充满了苍凉,而新的照片在活力之外也透出一种城市特有的疲惫。文字与照片相结合,这本书稿将“昆明”这座城市
无论是文学还是历史创作中,“白马将军”都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意义,标志着地位、财富或主人的心性修为。然《淮南子》日:“将军不敢骑白马,亡者不敢夜揭炬。”这一格言也未被文学世界全然遗忘。《将军不敢骑白马(光启文库)》由此出发,对文学、艺术、生活开启一种审视和反思,从而建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准确认知。
本书取名“西北偏北”是因为我的家乡新疆北屯市和我的支教地新疆阿勒泰市都位于中国西北偏北的地方。我的诗歌创作离不开家乡的哺育,而散文部分则基本取材于支教地。诗歌部分取名“迷失诗歌的七年岁月”,散文部分取名“阿勒泰一年”。散文部分主要围绕在新疆阿勒泰的一所高中做英语支教老师的经历,内容丰富,涵盖支教回忆、自然景色、人文风情
《汪曾祺给中学生的通识小讲》是一部面向广大中学生的汪曾祺作品选集。本书针对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需求,别具匠心地从历史、植物、动物、人物、写作等角度进行选文,覆盖中学阶段涉及的多个知识领域。同时以汪曾祺的作品为桥梁,在语文和其他学科间构建起连接,实现了“大语文”的概念。读者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汪曾祺作品的文
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在晚年重新回到鲁迅研究,采用讲演的方式向大众再谈鲁迅。这是一幅鲁迅的简笔画像。作者从三个角度勾勒鲁迅的面貌和他的作品。第一部分是鲁迅和当代的关系,追问当下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为什么还要阅读一个140年前的作家的文章,这个问题最为迫切也最需要先行解决;第二部分对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等不同题材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