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遍布风景名胜古迹。这些名山大川,还有不同时代的名园、名楼、名院以及皇家廷院,除了自然景观奇特、优美、突显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特色之外,那些运用中国书法艺术书写的匾额,楹联、诗词或被雕刻镶嵌在石柱、石壁、河岸边,或装裱悬挂在门厅、楼榭、廊道、厅堂,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尤其那些鎏金书法字迹,宛若名胜古迹皇冠上的明珠
本书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而编写,读者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旨在普及书法知识,提高学生书法鉴赏水平,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学生审美品味,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从实用、审美和传播书法常识的角度,选取素材,通过大量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书法有关信息,激起学习书法的兴趣
此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总体分为七个版块。有四、五、六、七、八言联,循序渐进,让对联内容逐渐丰富。后两版块“书写与集字方法”详细的解读了张迁碑中横、竖、撇捺、折、点等笔画特征的用笔方法,以及集字方法。“对联小知识”里详细的介绍了什么叫对联、对联的起源、对联的特点对联的书写等知识点。使此书既有欣赏性又有阅读性,读者既能直
徐渭的书法和明代早期书坛沉闷的气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长气势磅确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难看懂,用笔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喜欢,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徐渭的书法及书法观的产生,与明朝中、晚期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巨大变迁相吻合。他的书法也是从吴门书派主张唐法的反叛中出发,继而吸取北宋苏轼、黄庭坚、
八大山人,俗姓朱,本名朱统,后名耷。为明江西弋阳荣庄王朱奠檻七世孙。生于明天启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享年八十一岁。释名传綮,曾藏八大人觉经,遂自号八大山人,或谓寓“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又谓其署名,喜以草书连缀笔画,视之,八大二字有似哭字笑字,山人二字有似之字,合而读之,
赵孟頻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其篆、籀、分、隶、楷、草诸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据明人宋濂记述,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米芾书画自成一家,在书法上造诣很深,擅篆、隶、楷、行、草等
本书从王阳明一幅写于赣州的家书真迹谈起。围绕着这幅家书手迹,介绍了王阳明的书法成就,他的家世生平、亲朋好友、人际交往,以及在南赣的功业事迹和学术思想。赣州是王阳明践行知行合一思想孕育和实践的地方。这幅手札是阳明先生的精品力作,难得一见。作品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阳明先生在赣南这块地域立德、立功、立言思想,体现了他知行合
本书分为碑刻书法简论、关于碑帖临摹、临摹提要与示范三章,从碑刻书法的审美特质、鉴赏视角、线条和结构的形式训练等方面,对碑刻书法的临摹进行讲解。
本书以字体设计的造型特点、设计原理、创意方法为重点,探讨其本质的设计规律,并将最新的多媒体动态字体设计和使用最广泛的数字文字设计做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