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为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周秦诸子易学、两汉象数易学、魏晋玄学易学、宋代理学易学、明代心学易学
《论语》历代版本及注本、译本等在国内外出版极多,但将历代《论语》及《论语》学著作全面整理汇刊尚属首次,以《论语》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及今天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而言,本书的市场价值自不待言。《论语集成》收集了自汉代至晚清民国的《论语》学著作共342种(不含今人著作),共计2579卷,基本上涵盖了自古以来存世
本书为《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之一,以简明的文字,合适的图片,生动而系统地介绍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之一——儒家学说,描述创立者孔子、孟子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章节内容包括:风云激荡——孔孟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孔孟的生平故事;孔孟联称的历史过程;孔孟仁者爱人的思想核心,足食富民的主张,言而有信的诚信
《儒教与民族国家》是著名学者刘小枫的论文集,包括《纬书与左派儒教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游击队员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王制〉与大立法者之德》《密……不透风》五篇文章。这些文章是刘小枫教授关于儒教与儒家思想的思考成果。本书前两篇思考的问题是儒教与转型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的关系——儒教仍然在型塑现代中国,未来的中国也
本书所刊发的与孔子、儒学相关的学术论文,立足新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日益提升的当下,秉承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相结合的态度,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探寻儒学本源;不仅注重文献的研究,还注重义理问题的辨析,从传统的文史哲领域,到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及比较文明等领域,见解新颖独到,考据严谨翔实。本
本书主要考察了《论语》中“樊迟学稼”一章,从汉代起至民国时期止,近2000年中不同的人物对这一章的不同理解和诠释。本书首先对每一个时期的诠释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解读,然后对不同时代的诠释进行比较研究,对同一时代的不同解读作比较研究,深挖不同诠释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其他因素,探讨儒家经典诠释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规律。此类问题的研
八卦城大易碑廊
《大学》《中庸》《孝经》均为儒家的重要著作,原作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养自身是根本,是治国治人的前提。《大学》提出了儒家伦理思想之一的“絮矩之道”。《中庸》提出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庄子养生功的创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地共建《压学研究》智库平台的重要成果,是安徽省压子研究会注重庄学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该项目于2016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攻关项目压子导引养生理论研究立项,由上海体育学院科研团队负责创编。经过近4年的反复研讨
今天应当如何对待先秦元典思想及其精神?如何汲取,怎么扬弃,能否创新?面对先人的思想与精神,我们该做些什么?面对先人留给我们的思想和情怀,我们能够给后人留下什么?我们留下的东西对后人有用吗?时值当下大力弘扬中华很好传统文化之际,作者在本书中阐述了先秦文化“是什么”的同时,讲了讲“怎么样”和“为什么”,讲了讲汲取先秦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