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至明代中叶,在有据可查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宜宾市兴文县作为僰人生存、发展核心区和最后“消亡”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曾创造了灿烂文明,留下了众多独特神秘的历史遗址遗迹。悬棺、铜鼓、岩画、石刻、碑刻等珍贵文物无一不在诉说着这个族群的生存、发展和抗争的历史。本书通过深入挖掘僰人的生存、发展、抗争等史料,阐释了自先
本书是一本以区域民族史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著作,写作目的是为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多族群杂居区域内的族群认同建构研究增添一个学术个案。本书主要从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出发,相对系统地对宋代,特别是明清以来广西东部文化族群认同建构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梳理广西东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文化族群认同建构的核心要素
该书稿内容为《藏族文化发展史》第四编·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藏译版。全书共分5章,分别为: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初萌时期,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挫折,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发展,文化风俗与名胜,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发展任务和前景。文中充分表述了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其具体特点为哲学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生产资料和生
广府民系的概念形成已久,系统论述的专著较少,本书是第一部专论广府民系的著作。作者根据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在广府民系发生形成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基础上,阐述广府民系形成的历史过程、特点和规律,分析了广府民系的体质人类学特点,继而按照民系划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述广府民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
本书是一部研究宋代西北吐蕃历史的学术专著,共分为八章,详细论述了宋代西北吐蕃的形成、宋代西北吐蕃部族的分布、宋代西北吐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青唐吐蕃政权、宋朝的御边政策、宋蕃关系等,后附吐蕃人名、部族名、地名异译表。其中作者对吐蕃族群分布的考证、对蕃部社会经济概况的归纳、对青唐政权兴衰的划分,以及对宋代西北民族关系格局的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为了保护、传承和利用好雅砻江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编写了此书。该书稿主要包含雅砻江流域在凉山州境内的情况概述,该地区彝族的家支文化、丧葬习俗、习惯法、传统山歌、酒文化、传统技艺等文化,藏医在该地的发展,雅砻江流域的优美风光、历史及发展等内容。该书稿的出版,将向读者多角度展示地处藏彝走廊雅砻江流域
《百部藏汉文学名著互译丛书》为“十四五”时期国家民文出版项目库项目、国家民文出版项目库项目。本套丛书将青藏高原文明置于中华文明的大家庭中,以文学为切入口,从发展的视角选取藏汉两种文献中拥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互译。从藏汉文学经典中各精选50种,共计100种。主要以其流传的广度和在各领域的代表性以及藏汉翻译时的可操作性为基准
《客嘎巴古籍集萃(上下册)》为青海省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中心项目图书,由青海玉树教育工作者夏西·罗松闹布收集整理。本书稿分上下2卷,主要以出生在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境内两位学者在18世纪所撰写的2部传记为主轴,记述了18世纪中叶玉树的民俗风情、语言文化、山水文化、自然生态等地方风物。(内容包括两位大德的传记和古藏文长卷版式煨
《苗族口传经典与史事研究》是一本研究苗族古籍与苗族文化的专著,书中对苗族古籍中的物、地名等进行考释,对古籍的叙事方式等进行研究,进而揭示了古籍中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哲学思想等,是一本集文献梳理、古经释义、文化研究于一体的研究专著。本书无相关政治意识形态问题。
哈尼梯田农业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典范,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包括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等。本书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研究、分析和诠释哈尼梯田的生态系统,论述了哈尼梯田上千年的耕种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耕文明智慧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践原则,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