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为南渡词人中与李清照齐名的代表性词人,其词章充溢着家国沦丧、故土难归的爱国情怀。他的词作被南宋文坛推崇为“樵歌体、希真体”。著名诗人陆游是其学生,辛弃疾也坦承其某些词是“效希真体”。朱敦儒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朱熹赞其书法“精妙醇古,超然远览”。有“帝王书画家”之称的宋高宗对其画也甚喜爱,令其对御泼墨。而朱
现代新诗的南方传统,是伴随着中华文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生成的,是在中西方文化激荡、古典与现代的裂变中发展的,它虽然是从中国南方珠三角这个地理空间发端,但却终究弥漫而形成为中国文学和诗歌的一种新精神与新的艺术特质,这就是南方诗歌、南方诗学、南方精神、南方想象、南方传统。本书就着眼于现代新诗的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南方精神和
清代诗社研究是清诗研究的重要分支,由此可观照清诗发展演变的总体脉络,也可探寻相关诗人群体、地方文学的状貌。本书以社诗总集为线索和文本依据,考察其规模、形态与体例,以展示清代诗人结社方式的多样性。透过结社主体、地域分布、诗歌创作等不同视角,本书试图还原清代诗学观念及审美的建构过程,分析群体性趋同化创作在清人实现社交需求和
童话空间是以家宅为核心的体验场所,它有着丰富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童话空间不仅包含着真实的地理和物理空间,还包含着作为感性的体验与记忆的心理空间,它不光是现实的存在,也是诗意的存在。童话空间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都逃不出“在家-离家-回家”的模式,这也是整个儿童文学作品的基本范式。对于童话空间的研究顺应了
本书分为四章:说鬼的人们;在疑信之间;奇闻与常理;知识即力量。作者试图通过当时人们对志怪小说的认识,从认识史和心智史的角度探讨当时人的态度,窥探了乾嘉时期读书人在志怪、幽冥等问题上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将以词为主线,为你诉说纳兰容若这个多情词人一生的寂寞哀愁。全书分为血脉·瑞雪·少年;天籁·初遇·情盟;错过·思念·叹息等6章。
本书基于“中国网络文学30年”国际高峰论坛,集成了网络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相关作者在国内外在网络文学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既有网络文学“新文类”的机构形态研究、网络文学艺术性的探讨、网络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也有对数字人文视角下网络文学的发展研究、技术结构视野中的网络文学叙事研究等;既有对网络文学现实主义的转
该书稿是蒙古族诗人、翻译家、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朝鲁门多年研究蒙古族游牧文学(含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一大集成。首次提出”蒙古族游牧文学”的概念,从文学文化学(文学人类学)理论高度纵向分析以游牧文化思维为主线的蒙古族游牧文学发展规律,同时横向探析国内不同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对蒙:古族游牧文学的影响,系统论述蒙古族游牧文学的
明代佛教文学,主要指洪武元年(1368)明朝开邦建国至崇祯十七年(1644)间佛教徒创作的文学作品,亦包括少数虽非佛教徒创作,但出于宗教目的、用于宗教场合的文学作品。限于种种原因,目前对明代佛教文学史的认识极为有限。不仅一般文学史少有明代僧侣作家的身影,即便近几年出现的断代文学史,亦着墨甚微。然考诸史实,明代僧侣作家规
本书大致以1582年利玛窦奉派来华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之间,西方来华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写作、译述的汉语基督教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论述大致按时间顺序,对明清基督教文学加以整体观照,凸显其发展脉络,梳理重要的作家、作品,对不同时期、不同文体、语体的功能、题材选择、体例特点、价值取向、美学风貌展开论述,以展现整体面貌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