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王弼注本是流传最为广泛的《老子》注本,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十书注中,选择了《老子王弼注》作为其中的一种,足见钱锺书对此书的看重。在《管锥编·老子王弼注》中,钱锺书对龙兴观碑本等与《老子》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之中真见频出,极大地丰富了对《老子》的研究。作为20世纪《老子》研究的最重要的文献之一,《管锥编·老子
儒道研究(第五辑)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其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结合青少年的成长、认知特点,通过释义、通述等部分,力争使学生对内容更易理解。本书适合中学生及其教师、家长阅读。
该书以论语原文为框架,参酌诸种笺注,生发议论。为使读者理解,分原文、字句注释、章节义理、今议、英文翻译各栏,分条解释。该书的创新之处是有符合现代人认识的今译和英文翻译。作者长期在中外之间活动,熟悉掌握中英文,其翻译较为贴近英语母语者的阅读习惯。?
本辑首先收录清代之前易图著作四种,其中《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和《上方大洞真元阴阳陟降图书后解》皆撰人不详,可能成书于宋代;题名黄鹤山人吕子的《寿山堂易说》可能为明末时人的托名之作,《重刻瞿唐来夫子易注》为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清代刊行的朝爽堂版本。这些重要的易图文献,在第一辑没有收录,故特收入本辑。
《孟子》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其阐述的一些关于人类社会、关于人自身的带有普遍性道理,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富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达则兼济天下”“威武不能屈,贫贱不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论语》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的典籍,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根基。《论语·时牧解》打破了“儒、释、道”的界限,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对经典深入解读,力求还原圣人教理究竟之义。《论语·时牧解(1)》设置了原文、字词解、人物介绍、借史知事、通俗解、时牧解及诸家之言七个板块
《老子》五千言,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老子/国学经典藏书》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以之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老子/国
本书以王弼本为底本,帮助读者释读《道德经》,通其本义,另一方面解难释疑,有利于读者对《道德经》一书的深入研读。本义而外,不做发挥。本书分章解读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每章从三个方面释读:词句诠释、白话翻译、章旨梳理。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