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筮占之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起初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占算时检索吉凶的结果。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
《大学·中庸》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基于对教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对教育本质的追求,作者以“十年一剑”的决心和执着,深度研究数十个版本的《论语》,撰写了此《论语心读》(典藏版),对《论语》做出了独到解读。《论语心读》(典藏版)每章由三个部分组成,“注”立足于《说文解字》和《尔雅》,务求准确还原《论语》本意,而对过往的误读所进行的匡正均基于严谨考证,不为“标
本书将建构社会儒学作为儒学重建的应有之义,从社会儒学的基本内涵、本质规定、主要内容、重大意义和方法路径等几大方面,系统阐述“多元一体的社会儒学”思想体系,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进行了全新阐释。
本书收录曲阜师范大学原校长、孔子研究院首任院长傅永聚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核心观点和代表性文章。他对百年儒学演进和儒学研究历史进行了回望与反思,着力研究和阐述当代治国理政如何创造性地从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治政文化资源中汲取精神滋养。
如果一个民族国家的真正复兴必定蕴涵着该民族国家之文化传统的复兴,那么,作为一种前现代的观念形态的儒学,怎样才能有效地切入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本书从生活儒学总论、生活儒学的方法论、生活儒学的本源论、生活儒学的形上学、生活儒学的形下学等五大方面展开,向读者呈现“生活儒学”思想体系的整体面貌。
书稿收录了颜炳罡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的代表性成果,系统梳理自明中晚期以来的中国儒学现代转化的求索历程,以及中国儒学的“三期发展”,深刻阐明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并未完成、处在不断新生和完善过程中,并提出未来发展和转化应该关注的问题。
作为《论语》的普及性读物,本书没有繁琐的考证,作者希望能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讲《论语》,使其不仅便于阅读,更可在日常生活中对读者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书中每小节由经文、译解、注释、解说四部分构成,作者以文雅通俗的语言,对经文作出充分的讲解、引申,赋予面孔严肃的经典别样的温情与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