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刊(2016年第4卷第2辑)》的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背景下青年的价值观问题以及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冯培教授学术访谈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沿问题——吴潜涛教授学术访谈录、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严以修身的路径选择、论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践行、充分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常态、新媒体条件下
如果说在历史上,那些为了改变中国千年以降顺流而下的“时势”,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局面的仁人志士,曾前仆后继、鞠躬尽瘁,为中国的改革和革命点起星星之火,却终不能成的话,那么,将“真理”和“时势”相结合,真正改变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人则无疑是毛泽东。是他让中国千年衰败历史就此翻盘;是他心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
马克思的“社会”是以全人类作为对象的公共空间,它并不是专属于某个阶级或某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特殊产物。因此,“社会”不再是一般性的普遍的社会概念,而是“人类社会”,即真正属于人类的公共空间,是全人类共有的公共空间——共产主义社
本书对邓小平在半个世纪以来所从事的中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中的领导艺术,进行系统实的叙述,力求全面展示一代伟人的领导风采。
《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真实记录了1949至1976年二十年间与毛泽东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国事风云。揭秘毛泽东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尤其将毛泽东与各位政治高层、风云人物间的关系追根溯源,细数他们之间从革命时期到共和国建设时期的情谊、嫌隙、甚至裂变等,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时代!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系统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开放的思想体系。全书论证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详尽地阐述了他们所谈到的几乎所有涉及人类传播的各种现象和形态,诸如思维、语言、文字、印刷术、宗教、文艺、宣传、新闻、报刊等等。还论证了他们关于传播与法、传播心理、
本书真诚而毫无偏见、带有探索性……巧妙地总结并机智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四个核心问题:哲学的辩证方法、唯物史观、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社会主义信仰。 思维清晰而扣人心弦是罗伯特海尔布伦的一贯风格……博学而不学究,探索而不拘于原有学科假设,海尔布伦博士使我们能避免不加批判地接收,从而更好的领略马克思的伟大。
《现代性危机的反思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诉求:斯维塔克文化批判理论研究》探讨了东欧捷克斯洛伐克新马克思主义者伊凡·斯维塔克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在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束缚下陷入困境。斯维塔克深刻批判了斯大林体制下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理论危机、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社会危机,并从哲学的高度将这
本书是针对高职教育劳动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编写的一本教材。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组织行为学学科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加强学生在组织管理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掌握各类组织中对员工进行管理、激励和指导的实际技能,并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