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河防汛工作实务》是从事防汛工作人员针对性比较强的工作实务,共分四篇。第一篇防汛抗旱办公室工作,用于从事防汛工作人员的应知应会需要掌握的内容;第二篇防汛文书写作,用于防汛工作中遇到的公文写作知识、种类、要点、范例实务;第三篇行政首长黄河防汛备要,用于行政首长在防汛工作需要掌握了解的有关防汛工作职责、权限、工作程序
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是国家层面的大型水利公共工程,时空特征明显,深受黄运关系制约。由李德楠著的《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建设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通过对河道开挖、堤防修筑、闸坝创建、物料采办等河工建设活动的分析,揭示了其对区域内河流、湖泊、土壤、植被、河口、海岸等带来的环境影响。
《第三届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围绕“创新驱动、推进生态淮河建设”主题,青年作者在流域水旱灾害综合防治、生态流域与民生水利、流域水资源优化管理、水利改革与能力建设、互联网+流域大数据战略、设计与施工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思路、观点和建议。本论文集可供水利科研人员、相关领域学者以及关心支持治淮事业发展的读者学习参考。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自然河流,历史上曾经是重要漕运河道。本书对漕运时期北运河的治理和变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金元明清四朝为保证漕运而采取的治理手段,梳理了北运河的河道变迁过程,重点复原了金元时期北运河的河道位置,系统地分析了明清时期北运河的治理手段和河道变迁规律。*后,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北运河河道治理的空间特点
本书讲述古今往来中华民族治理渭河的历史和理念,全书共五章,内容包括:渭河的属性及其作用、渭河历史治理篇、渭河近代治理篇、渭河现代治理篇等。
本书关注政府间的协调和行动以及治理的问题,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当前中国流域治理碎片化现状及解决碎片化问题的政府间协调机制,梳理了协作性治理、整体性治理、市场型治理三种指导思想及协调思路。本书以清水江为例,梳理了流域治理中基于市场型治理的政府间协调创新,指出了各种协调类型的局限性和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中国流域
《黄河防御洪水方案关键技术研究》针对黄河流域洪水泥沙灾害特点和防洪工程情况等,梳理了流域防洪形势和亟须解决的问题。重点研究了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防洪调度,中下游洪水泥沙特点及中小洪水调控,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下游防洪工程体系联合防洪调度,上中下游凌汛特征及防凌调度原则等关键技术。提出了面向全流域包括防洪防凌、涵盖洪
近年来,珠江河口咸潮上溯持续时间增加且强度加剧,咸潮上溯已构成了港澳及珠三角地区供水安全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书在分析珠江河口咸情活动及咸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珠江河口咸潮解析模拟及预报、咸潮统计模拟及预报、咸潮数值模拟及预报研究,并分析了复杂动力因素、河口演变下的珠江河口咸潮上溯动力机制。
《黄河传统与现代防洪抢险技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黄河防汛抢险知识、传统抢险技术和近几十年黄河下游大型机械抢险、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抢险新技术的在黄河抢险应用成果,包括黄河防洪抢险基本知识、黄河埽工技术、机械化抢险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抢险技术四篇25章107节。《黄河传统与现代防洪抢险技术》可作为防洪抢险指挥人员、基
历史上的淮河,原不从扬州入江入海。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夺淮,并未影响到扬州。明代早期,黄河全面夺淮,开始影响扬州,万历二十四年(1596)分黄导淮,小股淮水始由扬州入海、入江。清康、乾时大举淮水归江工程,才具排泄淮水入江的价值。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淮河入江水道的治理,取得重大成果,形成七河八岛的布局。本书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