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又称猎碣文字,出现于先秦时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石刻文字,风格雄秀独特,一向为篆书爱好者所崇尚,用它撰写诗联。但因年代久远,文字漫漶损毁严重,至今仅存二三百字,撰写诗联受到很大局限。本书通过列举石鼓文的古今字和通假现象,扩大了石鼓文字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程上解决了撰写局限的问题。每字下附有古今人的有关作品,注重推陈出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本书以考古学的角度,从“中”“华”与“中华”,“文明”的定义及“文明要素”的组成与各自权重,王国时代都城与陵墓之中华文明,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的解读,丝绸之路反映的有容乃大之下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
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敦煌壁画原来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园》般的“填色书”? 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 …… 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非常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
本书是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研究”(批准号:15DF49)的结题成果。本书通过个案分析梳理出了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传播的途径,勾勒出了隋唐时期道教造像在川渝地区传播的具体路线,对现存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的具体时间进行考证。分析了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风格体系的形成因素,研究了川渝地区隋唐造像的图
《寻访北京的名人故居2》是2020年出版的《寻访北京的名人故居》一书的姊妹篇。本书延续前书体例,依据2005年1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工作与利用工作的调查报告中》中的整理名单来确定名人故居,从名录所涉300多处故居中遴选出前书以外有代表性、知名度较高的80余处名人故居开展寻访和写作工作。
书稿是“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一百年丛书”中的一个分册。红山文化是辽西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高峰,是早期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载体。作为生态交错带的典型地区,生业经济是辽西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要素,也是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近年来环境考古、聚落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手工业考古和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的最新成果,全
张颔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币文编》是他耗费二十多年的时间积累、整理、编纂而成的,突破了古文字整理的旧格局。《文耀金泉》以“披沙拣金释布泉”和“古币文编照九州”两个部分,从“识币释文”“币路苦行”“成书漫道”“学界评价”“研究成果”几个点,结合院藏的先秦货币实物,通过张颔积累、辨识古币文的大量手
本书是“批校经籍丛编”之一,据上海图书馆藏顾廷龙批校民国振新书社翻刻本《语石》四色彩印。清末著名学者叶昌炽所撰写的《语石》,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石刻之学的集大成者,为学者研习石刻之学的必读书、常备书。百余年来,批校《语石》者甚多,不乏名家。上海图书馆第一任馆长顾廷龙先生,素为版本目录学名家,金石之学更是其当行本色。本书为顾
《西部考古》是在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考古学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陕西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下,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
本书是一部个人学术成果集结之作。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考古研究文章,作者曾协助主持了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赫章可乐墓葬的发掘及成果整理工作。在全国首见的墓葬形式套头葬、夜郎文化考古遗存等相关方面有深入研究。第二部分为文博类选文,对博物馆工作、馆藏文物梳理以及非遗保护等所作的努力和探讨。第三部分以考古普及文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