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流动的共同体——农民工与一个村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的姊妹篇,通过访谈法对一个样本做长期的观察收集的素材进行理论思考,主要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的过程中实现“共同体”变迁的具体过程,包括农村传统关系资本化、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市场化、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传统的延续、与城市的融入、农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基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场域,以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社会呈现诸多深层次结构性转型困境为切入点,以唯物史观的社会矛盾论和系统分析法为学理依据,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借助于社会整合理论探讨和分析了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和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社会转型跨越与发展
本书以北京市一个社区网为个案,从社会学层面对我国互联网时空重组的双重效应、虚拟社区的自组织行为、多元社区的实践与多元想象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理论思考。作者引经据典,对国内外的“社区生产、研究现状、社区问题的争论”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比较、分析,并清晰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都具启发意义。
个人总是时代的一部分,无论在这个社会的哪个阶层哪个角落。农民工,中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何其重,数量之庞大,作为之重要,生存之艰难,足以写许多深刻的生动的故事;他们又何其轻,犹如尘埃无处不在,又犹如尘埃无声无息。不了解农民工,就不算了解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年;不了解农民工,大概也不算了解我们自己。从乡
本书详细、系统地介绍了西藏亚东县下司马镇春丕村、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拉萨纳金乡藏热村、日喀则定结县德吉村四个村落的乡村概况、基层组织、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民族、宗教信仰、文教卫生、民俗风情等,涉及当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结合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掌握了一手资料,真实反映了西藏边疆基层村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的
本书比较了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家庭的变迁历史,其中包括家庭结构、人口状况、婚姻关系、家庭方式的变化等方面。
《中国流动人口通婚地域选择--理论与实践》以流动人口的婚姻问题为切入点,利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国综合调查数据(CGSS)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供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和作者补充的定性个案访谈资料,在国外移民通婚的资源交换理论、同化理论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
本书关注的焦点是明显没有加以制度化的、而是仅仅在行为层面上得到习俗化的宗族外部的姻亲关系,并对姻亲关系的运行机制本身及其作用和意义给予充分的重视与估计,以加强对中国农村亲属制度的认识,进而增加对乡土社会结构的理解。围绕通婚圈、相关仪式活动、婚姻偿付机制、礼物交流、交往秩序、嫁女位置等多个方面,清晰、全面地展示了姻
2015年,在总结前三年社会发展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继续实施调查计划,依据科学抽样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全国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评估,并形成《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5)》,包括:社会景气、社会包容、公众参与、城市公共服务包容性评估、社会管理绩效评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居民工作环境、民众的环境满意度、政府信
毒品就像瘟疫一样传播、蔓延,毒害着人们,毒害着家庭,毒害着社会。作为新型毒品之一的冰毒,因其易生产、成瘾快、毒性大,逐步取代传统毒品成为了世界“毒王”。明星吸毒、毒品犯罪、毒品所致精神病等的新闻不时冲击我们的眼球,毒品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宣传媒体对毒品危害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人们对毒品仍然存在很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