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我国各省区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公共服务提供更多的是依据政府能力而非公共需求,并对这一现象的深层体制背景进行了剖析,终提出通过体制改革建立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是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路径。
结构与变迁:转型过程中的生活机遇与认同意识
本书是为纪念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成立六十五周年而编撰的画册。全书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回顾了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成立六十五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总结了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在参政议政、自身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中国城市居民公益行为研究:基于27个城市的微观数据》的所有研究均基于2011年和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所做的两次中国城市居民公益行为调查。这两次调查是跟踪性调查,遵循同样的抽样方案,其中67%的2013年调查样本为2011年样本。问卷信息包括被访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职业、收入、社会资本、志愿活动参与和捐赠情况。我们采
精神健康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范畴,个体的精神健康状态必然嵌入在一个社会形态之下,由社会形态建构而成,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价值观等形塑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在市场化环境下,农村老人不再扮演一家之长的角色,而是与青年人一样,需要通过“经济的”(比如个人收入)或“工具性”价值(比如看护孙辈)来证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
本书以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为基础搭建写作框架,基于对上海居民所做的大规模调查所得数据来分析上海的社会质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是一本以城市为主体进行的社会质量研究著作,其价值在于尝试构建本土化的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验研究,为推动社会质量研究的深入开展做出
本书系“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主要收集了重庆市图书馆馆藏报刊、书籍、档案文献资料和重庆市政协文史委收藏的文史书刊资料,精心选择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青年党、中国致公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乡村建设派、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
社区研究是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社区建设是持续多年影响广泛的一场基层社会变革,运用社区研究方法了解社区建设背后的深层动力基础体现了《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上海大学社会学文库》的价值。 本研究假设,城市社区具有自身独特的权力运作逻辑,这一逻辑就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基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人口快速变动与公共服务配置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立科学的城市公共服务评价体系,依据人口的变动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在综合分析、评价相关理论和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人口学视角,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评价我国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三层框架体系,分别从有
本书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编撰,以“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为主题,系统概括了近年来尤其是2015年河南社会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特点,剖析了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并对全省2016年社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