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地区是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环境变化影响较为深远的地区,世界上许多大的城市都伴生于河口地区,地处长江河口地区的上海就是其中的典型。长江河口科普读本的出版意义在于使大众对长江河口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演变有深入了解,包括长江河口地区的自然生态特征、科技工程、文化和历史沉淀。人们由此将对上海这个地处长江河口地区的国际大都市的过去
盐龙湖是国内**平原上开挖的饮用水源人工湖。工程运用生态湿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使蟒蛇河原水经净化处理后主要指标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同时利用蓄水功能,在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能保证市区7天正常供水,保障供水安全。历经5年的设计、施工建设、试验研究和运行优化,盐龙湖工程的主要功能全部得以实现。在长期的工程运行和管理实践中
《芍陂纪事校注暨芍陂史料汇编》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芍陂纪事》校注:以国家图书馆光绪本《芍陂纪事》为底本,以1975年石印本为参考,征稽正史、类书、碑刻、地方志等材料,进行校释。校注采用横排点校、页下注释的方式,对《芍陂纪事》中涉及的地名、人名、职官、资料来源等进行考释,厘定讹
《黄河记忆》是为纪念山东人民治理黄河70周年之际,山东黄河河务局挑选整理了10多年来在各类媒体上发表的回忆性、纪念性文章,又约请山东局的老领导、老同志以及局属单位提供部分文章,汇编为《黄河记忆》,书中内容,大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或具体工作实践,既有重大治黄事件,也有工作中的小环节、小故事,既有单位的发展变化,也有个人情
本书以长江中游河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以往关于长江中游河道崩岸与防治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调查、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水槽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等手段,调查研究了长江中游河道崩岸与护岸工程的现状,分析了现有护岸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浅地层剖面仪系统、水下多波束测深技术对现场护岸工程局部地形进行了采集和分
《村屯河道标准化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村屯河道存在的问题,围绕新农村建设,结合实际工程建设,开展了村屯河道标准化治理技术研究。在总结国内外河道治理和生态景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自然的村屯河道治理模式,将枯山水设计应用到村屯河道景观设计中,在维护河道自然属性的同时发挥生态景观效益,改善人居环境;根据村屯河道特点
从流域-河口-海洋连续水动力系统角度,分析长江河口吴淞潮位记录(1912~2000年)中的理论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三峡大坝导致的河口河槽冲刷、城市地面沉降、河口深水航道整治与促淤围垦工程导致雍水的复合效应,预测2030年长江河口地区海平面上升10~16cm。海平面上升将导致近岸海域潮位上升、潮流流速增大,设计高潮位和
本教材除绪论外,分为六章,包括枢纽工程、堤防工程、泥沙工程、水环境与水生态、水土保持及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例。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要求,本教材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部及行业标准和现行规范编写。本教材在第一版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流域治理的最新研究
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是南京政府于1955年设立的流域性专业治黄机构,负责黄河及其支流的一切兴利防患事宜,为民国时期的黄河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胡中升编*的《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对该会成立的背景、组织管理、与各方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考察,重点论述了其治标实践与治本探索及其对黄河水利事业的开发,突出了国民政府黄委
本书全面地整理了中国自周朝起直至明清的水渠、运河的开凿情况,整理了中国两千多年来运河发展演变,体现了史念海先生为民治学的情怀。该书共分8章,论述了先秦时期的运河开凿、秦汉时期对漕运网的整理、隋代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政治中心的东移及运河的阻塞、大运河的残破及其恢复。